从22所大学到2所大学,近年来国内开设青年班的大学数量急剧下降。现在,只剩下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在下降。前天,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举办了“国际杰出人才教育创新论坛”,出席的不仅有国内外高校代表,还有著名中学校长。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美国的一些专家对数学方面的早期智慧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中的一些人从12岁起就被专门指派为他们设计课程,以加速他们的学习。25年后,与在普通环境中长大的超常儿童相比,这些有特殊教育机会的超常儿童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和研究领域。
与中国的年轻大学生不同,许多美国超常儿童更有可能在大学里参加兴趣班。“每年暑假,都会有一群超常少年来我们学校训练。通常,周末会有专家为他们服务。”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青年人才教育中心(center for young talents education)主任塔姆拉·斯塔姆·鲍格(Tamra Stam Baugh)说:“他们主要学习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一项调查发现,超常学生对社会话题更感兴趣。”
记者发现,中小学和高校的许多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而不仅仅是智力因素。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庆华介绍,该校青年班的特点是: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和招收1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独立考试、综合评估和优秀录取。其中,70%的笔试成绩、30%的面试(包括心理素质测试)记录在总录取分数中,心理素质不合格的直接淘汰。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超常儿童,成功的因素是20%的智商+ 80%的智商。当然,人才的选择标准不能局限于智力,一个测试是终身的,”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