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小学教育变得不那么平静的原因与父母不合理的教育需求有关。我曾听到一位家长向负责的督学投诉,说他的孩子在报名入读私立学校的过程中没有“三好学生”证书,初中不批准“结束旅行”、“勤奋好学”、“快乐小组”和“健康身体”等个人证书。因此,他非常生气,要求负责的检查员向学校施加压力,统一考试,最好举行更多与学习有关的竞赛。父母仍然有许多类似的教育需求。面对家长的焦虑,一些学校无法承受压力,失去了沉着和冷静。他们开始提前授课,加强应试训练。
那么,学校应该扩大规模,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是应该按照教育法办学,提供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认为,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才能不忘自己的主动性,最终获得家长的理解,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尽管学生的家长有自己的教育需求,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是不能改变的。它必须以德、智、体、艺、劳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必须全面、充分、良好地开设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为了考试,时间表不能挂在教室里,老师和学生都要遵守。
学校也应该坚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概念开始,并明确告诉每一位教师“你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是一名学科教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专业老师不能处理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去找班主任解决。这显然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学校也必须促进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教学应该是学科教育的起点。在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利用学科教学平台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本品格和学科核心能力。如果学校教育达到这两点,它将实现“保持正确的轨道”,并在未来的办学和教育中赢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