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委员会主席刘秀华表示,幼儿园“小学教学”从根本上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管理的规定。《学前教育国家标准》阐述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任务、教育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人建议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应该牢记在心。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民办幼儿园应当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游戏的基本活动,坚持教学研究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重视教师和家长的成长,保护儿童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钱志亮教授分享了题为《解读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幼小衔接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依据》的讲座。从拉马克《进化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和国内教学实践视角——“人生使命”、“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方法”、“社会要求”、“师生关系”和“家庭期望”等。他详细分析了小学和幼儿园针对儿童不同成长阶段应具备的科学教育模式,以及“少年困惑”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策略,如“多听、多看、多爱抚、多动”和“德、智、体、美”等。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阳光雨露教育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徐灵发表了题为《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质量提升之道》的主旨演讲。徐玲从阳光雨露教育集团16年学前教育融合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幼儿园应以“以实践和探索为主的综合学习”为核心目标,培养儿童“创新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与合作能力”四项核心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音乐美学家周海红教授指出,童年是感性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长是最重要的教师,“小学教育”知识灌输教育忽视感性素质的培养,起点赢,终点输。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审美教育,周海红教授“开发”了“——”审美习惯形成、感性能力培养等符合儿童艺术认知规律的具体教育教学路径和科学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