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许多大班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开始感到不安:他们会继续让他们的孩子在大班学习,还是会去一个小型的桥接咨询机构?这已经成为他们头疼的问题。
申申的母亲住在北京东城区,她告诉记者,尽管学校的主任在家长会上一再强调,让孩子进入“零基础”学校不仅是教育委员会的要求,也是孩子们的利益所在。然而,与邻居家已经小了半年的孩子相比,辛欣的拼写和数学认知能力已经落后了。“作为父母,我们也很矛盾。一方面,我们认为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件好事,但这意味着她一入学就和其他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它涵盖了五个方面,包括小学提前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署的严厉打击并不能减轻家长的焦虑。他们已经转向为他们的孩子寻找新的方法去“急于学习”,并且年轻和中年的联系组织已经变得流行。
“零基础入学”的倡导为何难推行
“掌握1000个汉字,掌握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并在入学前在100以内学会加减法……”曾几何时,这成了青年凝聚力组织的标准口号。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市西城区和朝阳区的许多青少年咨询机构,发现这些机构不再宣传这些目标,相反,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宣传的新亮点。
王的女儿今年6岁,3岁以下开始上幼儿园。现在同一个班的孩子们都进了小学。由于晓微的生日是在九月,她当时无法进入小学。但王先生认为晓微的心智和体能已经达到了小学的要求。没有必要再去上一年的大班,所以他选择让他的女儿参加一个年轻的补习班。
他被社区楼下一个年轻的搭桥班的口号所感动。成立于2009年的桥梁组织不仅宣传知识,还宣传儿童桥梁的能力。"在上学的前六个月,她只用了30秒就从一两个跳绳跳到了60多个。"王骄傲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