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小学资讯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作者: 2020-03-24 浏览:

创建时间: - 院士人数: 四个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a

学生人数: -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a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它是教育部和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超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电力经济学院合并成立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保定改为北京。 学校专业设置相对完整,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教育水平,与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工作为主,集工作、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法律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博士后研究站,1个博士后项目工作站,14个博士项目(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和工程有授予一级博士学位的权利),46个硕士项目,53个本科项目,4个二级学位项目,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项目。学校占地1138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2亿元,图书馆藏书113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2798人,专任教师137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64人,正教授232人,副教授421人。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师德良好,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素质优良。 学校坚持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创建的基础。现有各类学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78人,大专学生18058人,成人学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主要由学校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3240名学生。建校47年来,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该校一直关注电力领域国际研究的前沿和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电力及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相关学科在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都增加了新技术和新成果课程。在专业方面,建立了基于“四模块”(基础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模拟教学模块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以“扎实的作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电力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在过去三年中,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70多个奖项。 学校坚持“研究型学校”的发展战略。“九五”以来,承担了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50多个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已经申请了30多项专利,年度研究基金为1.5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已应用于“神舟”4号、5号和6号航天员训练用“固定基地空间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凭借自身优势,学校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园。2003年初,北京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北京十大大学科技园之一,成为大学和社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基地。 学校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它组织了多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如EMBA、“1 1”双硕士学位、基础硕士学位、继续学习和本科教学。它已经与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取得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双方在教育、科研和人员交流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的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水平和数量逐年增加。各方已开始实行每天互派外国学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做法。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全国教师外语培训试点单位,并成为第二批17个全国高校教师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它朝着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学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根据两地之间距离近、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学校坚持并不断探索和完善独特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独具特色的两地办学实质性融合的发展道路。实施学科和部门布局调整,设立12所跨地区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础,减少专业和研究方向重复,实现学校资源优化重组,形成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了进一步理顺学校体制,整合资源,促进学科整合,加强整体管理,经教育部同意,2005年9月将学校部门改设在北京。学校部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进行管理
THE END

上一篇 : 太原理工大学

上一篇 : 长春理工大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