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儿童联系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把它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的,而不是突然的
1. 终身教育的长期目标。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上小学,也是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它是幼儿园教育长期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项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大班后期的一项突击任务。
2. 幼儿园阶段综合素质准备。
帮助孩子为上学做准备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准备入学不应该是为了速成立业,而是为了孩子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这种素质预习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后期的大班来完成,因此它必须是整个幼儿园阶段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2、连接全面而不是单一
要从幼儿的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进行综合衔接,而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
儿童凝聚力中重视“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当涉及到衔接时,很容易把它与汉字识别、拼音、数学等教学联系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该包括身体、智力、道德、美的各个方面。事实表明,一个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态度,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独立的自我照顾能力,与老师和学生沟通的能力等,对于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儿童入学,这是发现学习上的的困难不仅是由于缺乏准备方面的“情报”,但也由于缺乏准备方面的健康状况和学习态度,包括学习兴趣、自我保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儿童的凝聚力必须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完成。
衔接中偏重某方面是片面的,而某方面中又再偏重某些因素就更片面了。体、智、德、美各有自身的结构,即每个方面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不能抓其一点,不顾其他。如“智”的方面,不仅指知识点的记忆,技能的把握,它还包括各种能力,按加德纳教授的说法,有语言能力、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七种。而常见的偏向是,衔接中偏重于知识的灌输或单纯的技能训练,对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以及其他能力都非常忽视,更不重视与智力有密切关心的非智力品质,如幼儿学习的动机系统、态度、习惯等等,这是衔接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事实上,忽视基本能力和学习素质培养的训练是没有长远效果的。在幼小衔接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现,由于重知识、重具体运算技能,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三年的数教育仅只在小学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约半学期多一点)有些作用,之后就显示不出什么优势了,这实在是很不经济的高投入低效益。因此,需要对体、智、德、美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切实保证幼儿个方面全方位的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一种适应儿童发展过渡期的教育。如前所述,转型期儿童既有学前班特征,又有学龄特征。因此,把一套小学搬到幼儿园,并把这种联系变成早教,显然是与转型期儿童的特点相违背的。关于小学倾向的表达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一个并不是关注的培养孩子的长远发展所需的质量,忽视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取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类——游戏、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长期语音教学,追求眼前的短期效应;在内容上,把小学的教材放在幼儿园,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具体的儿童所熟悉和密切相关的人或事,而是抽象的文字或符号;在管理,孩子们被要求使用小学的一组规则,如不允许在上课时去上厕所,用双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坐直,无法移动,他们必须做作业,上交作业等等,严重违反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适应学校的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