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院士人数:
-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长春理工学院是由三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学校(前身为长春建筑学院、长春工业学院和长春水利电力学院)于2000年合并而成的一所多学科综合大学。它是一所工业、管理、文化和科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本科大学,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历史演变
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规划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长春测绘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电工程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这三所学校多次更名,它们的隶属关系和办学水平也多次发生变化。主要由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培养冶金建设、冶金地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
20世纪50年代末,原长春水利电力学院升格为吉林水利电力学院,该学院组织本科教育,招收河流枢纽、水电站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1984年至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和东北水利水电学院。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促进了我国高等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四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这三所学校都被教育部选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业的重点建设学校,对当时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自1996年以来,这三所学校先后招收和培养了16名建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合并三所学校,成立长春理工学院。学校合并后,办学规模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程专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跨学科和共存的学科,如工程,管理,文学和科学,以及一个教学大学的特点是应用教育。学校多次被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学校党委被长春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100所具有国防招生资格的大学之一。
二。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西校区(宽平路)、东校区(同治街)和南校区(前进街)三个校区,总面积52.5万平方米;各类学校建筑总建筑面积479,400 ;运动场总面积为103,7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4.2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614人,教职工813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8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334人,博士学位教师78人,硕士学位教师429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2.4%。两人入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两人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一人被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三人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入选吉林省省级领导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一支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1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获得了国务院的特殊补贴。中国科学院和吉林大学聘请了两名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李典大学和其他大学聘用了28名硕士生导师。
第四,人才培养
这所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面向全国。全日制学生13,919人,其中本科生11,724人,大专和高职学生2,195人。
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包括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科学学院、外语系、软件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 体育部、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防教育学院。 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探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31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不断继承务实、勤奋、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光荣传统,发扬“重教学、尊重现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理念;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致力于培养“安心基层、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9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多常年奋战在工程技术前沿,为中国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有大型建筑工地、金属矿山、水电工程和电力工业,有长春理工大学的毕业生。
五、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十五”以来,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与了408个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改革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2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9项。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28项;出版了210本教科书和专著。四门省级精品课程
这所学校坚持开放学校。与德国奥尔登堡应用科学大学、韩国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韩国利安科技大学、英国珀斯大学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外国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派出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专项资金,选拔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在过去的五年里,50多名教师被派往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外国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交流或深造。
学校高度重视保持和深化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不断巩固和拓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