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4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36 博士学位数量: 17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4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该大学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医疗水平较高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04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通过中医本科专业认证的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被提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位于哈尔滨,一个风景秀丽的北方著名城市。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这些建筑是中西风格的结合。主教学楼和礼堂是优雅的欧式建筑,属于国家保护建筑。21尊古代著名中医专家雕像和校园内的“方静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公园——“大医药之路”。 学校拥有11所学院、11所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医院)、1所研究所、27所教学医院和85个实习基地。它有20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业方向,涵盖医学、科学、文学、工业和管理等多个学科。二十二个学科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二十八个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现有全日制学生15151人,其中博士生263人,硕士生1547人,本科生10137人,大专学生2694人,留学生510人。 学校设有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四个博士后科研站,是首批二级专业(中医)和一级专业(中药、药物制剂、针灸推拿)的建设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教育部首批创新实验区,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8个国家精品课程、22个省级精品课程和52个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生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立的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教学实验中心首次被确定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五”以来,已获得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4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荣获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 目前,学校拥有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省内重点实验室3个,省内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省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个。 科技部1个国际中医药科技合作基地,黑龙江省1个国际中医药科技合作基地,黑龙江省1个科技创新平台。 “十五”以来,共批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70个,其中国家“973”项目4个,国家“863”项目1个。566项各种奖项 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示范性中医医院的建设单位。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针灸推拿院)是我省第一所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可的中医医院,也是全国第一所现代中医医院建设单位。两所附属医院有18个国家重点专科和23个省级重点专科。 学校现在有3,043名教职员工(1,169名在校本部)。其中,教授、副教授和具有相应职称的人员929人,博士生导师114人,硕士生导师375人,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专家4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100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先进工作者1人,妇女成就模范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目前,有一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12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教育厅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6个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拥有全省唯一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并在黑龙江省建立了GAP中药材研究中心。作为“省级医药产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宝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科技产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清河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黑龙江省14个市县建立了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学校有资格接收外国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这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学生进入中国的机构之一。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医疗机构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拥有139个长期国际合作项目,接收500多名外国访问学者,培养5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他主持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举办了10次“中俄药学论坛”、2次“中匈双边药学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德睡眠研究研讨会,并开设了“龙江中医药论坛”。我校、伦敦南岸大学和英国伦敦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孔子中医学院)连续四次被授予“优秀孔子学院”称号。2012年4月,李长春参加了我校中医孔子学院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 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1.98亿元,包括超导核磁共振谱仪、超高性能液相质谱仪、电子显微镜(透射)、激光共焦扫描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学校图书馆藏书278万册,实现了文献收集、借阅和检索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指定为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实现了文献检索的国际化。学校编辑出版的《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针灸临床杂志》均为中国自然科学一类期刊,均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的联合表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