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8 院士人数: 一个人
关键学科: 1 博士学位数量: 17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56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它的前身是1942年出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后干部训练班。它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改制为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邮电部)直属的重点院校。从2000年2月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苏省)将共同建设,以江苏省为主要管理区。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勤奋、务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大学。1998年,它被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以工程为主体,以信息科学为特征,科学、工程、经济、管理、文学、教学、艺术等学科相互交融,多层次教育如博士、硕士、本科等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18个学院(系),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科学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媒体与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和17个学院(学院和中心),包括信息材料和纳米技术学院、信号处理和传输学院以及物联网学院。 校园环境优美,有仙林和三排楼两个校区,占地133.2万平方米。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鼓励跨学科融合。从单一的邮电通信到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征的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道路。学科和专业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很多,分布范围已经缩小到很广,实力已经减弱到很强。它创造了许多在中国有很大影响的主导学科和品牌专业。目前,我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项目3个,一级学科硕士项目10个,专业学位授权项目12个,本科项目43个。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大学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信号与信息处理是国家重点(培养)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有机光电子是江苏高校的优势学科。有通信工程等7个国家专业建设网站,1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网站。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大学。截至2011年12月,共有1,622名教学和行政人员,其中1,069人为专职教师,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8%,占博士和硕士学位的80.4%。有388名博士和研究生导师。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千人计划”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名,教育部“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4名,江苏省特聘教授2名,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48名。一名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六名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人入选省“333工程”培训对象,18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资助计划”;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名师”称号,71人被授予江苏省“蓝色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创新团队一个,江苏省“蓝色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训对象一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一个。一大批教师活跃在国际电联、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等学术机构,包括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和我院附属多媒体通信专业委员会,担任教职员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专家。学校基础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科研配套条件良好。目前,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高校两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一个培养点)和两个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建设点拥有国内首个3G国际标准实验室。建成了以10万亿根光纤为骨干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通过Cernet和Chinanet双路由和互联网组网,实现了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双覆盖,技术手段先进,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5.3万余份,其中以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为特色,享有良好声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特别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一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两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包括一门本科双语精品课程)、两个省级精品课程群。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级教材建设体系。两本教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21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教材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2011年12月底,共有13500多名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和3271名全日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强化了质量意识,坚持严格管理,严格管理,培育了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每年都吸引和保持了充足的高素质本科生。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十一五”以来,大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88项,其中国际奖励35项,国家奖励342项,省部级奖励511项。奖项的级别和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友学生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最高奖“索尼杯”。“阿波罗3D”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和机器人世界杯公开赛中以优异成绩获得2010年和2011年冠军。2011年6月,南友学生在恩智浦全球科技创新和设计竞赛中获得亚太冠军和世界第三名。2011年8月,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12月,我校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成绩获得教育部一等奖。70年来,学校向全国输送了10多万名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主要分布在通信、邮政、广播电视、国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一大批被誉为“中国信息技术人才摇篮”的优秀校友。毕业生因其基础深厚、素质高、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大力倡导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现代信息交流与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与电磁兼容、信息理论与通信信号处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像处理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通信与信息网络安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量子信息处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优化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强大优势。在过去的三年里,他承担了2198个科研项目,包括973863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他发表了6014篇学术论文,其中2936篇被收录在sci、EI和ISTP。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主办的江苏省企业创新成果展在南京国家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我校物联网科技园的“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参与了创新成果的互动体验展示。由于“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我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突出的高等学校”荣誉称号。学校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通过建设一个以物联网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而连接起来。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企业。完成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服务社会的物联网三大功能的全方位布局。学校积极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自1990年以来,防止酷刑协会就是其中之一 南友人秉承务实进取的优良传统,依托邮电行业做专业工作,面向信息社会做大做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将“信息化”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内涵之一,为学校的快速、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抓住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力争尽快建成一所在信息科技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国内外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