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2 院士人数: 五个
关键学科: 1 博士学位数量: 2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94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大学,侧重于工程、科学、文化、管理、经济、法律、教学、艺术等学科。这所学校成立于1952年,是第一个拥有学士学位的单位。1985年,他开始培养研究生,1990年他被授予硕士学位。它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联合建设管理体制。它是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创办的具有鲜明航空和国防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位于南昌,一个被誉为“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人”的英雄城市。校园环境优美,有前胡校区和上海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3000多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2.2万余人,拥有教学科研设备3.2万多套,总价值约3.75亿元。现有图书资料200多万册,数字资源3万GB,中外期刊2100多种。体育场占地12.4万平方米。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职教师1300余人,其中教授180余人,副教授410余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5%。370多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60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6%。有18名博士生导师和446名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5名院士担任两个职位。接受政府特殊补贴的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优秀教师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2名人员;一名全国模范教师和一名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1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骨干1人,江西省重点学科技术带头人3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49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6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2人。其中“井冈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世纪江西100万人才工程一、二级候选人32名,江西“赣博555人才工程”候选人24名,江西省教师18名,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名。这所学校现在有20所学院和59个本科专业。拥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涵盖两个学科69个硕士学位项目,拥有14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和同等学历硕士学位申请权。同时,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学校被列为江西省授权博士学位项目建设的预测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拥有“江西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强化办学”的办学理念 学校积极跟踪前沿,适应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针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在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过去的五年里,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2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0多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普通人文项目、教育科技项目和优秀人才项目等。已经被批准了。近30个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973”和“863”项目等。承担和参与了600多个省部级项目和104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罗胜联教授荣获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实现了我省该奖项的零突破。学校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与重点航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与南昌、宁波、铜陵、淄博等科技部门沟通,先后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等多家国防航空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过去的五年里,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400多篇论文,其中2300多篇被SCI、EI和ISTP检索,400多篇被CSSCI检索。639由国家专利授权;他出版了192部作品和220多种教材。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委托,该校为海军培养国防生。培养国防生的“长航模式”被成功批准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布文件,在全国推广我校培养国防生的工作经验。2012年,该校的飞机制造技术专业被列入首批直接培训学员。学校以民族复兴和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为己任,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方向,积极服务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自成立以来,学校已培养了11万多名各类毕业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四次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评估单位”称号。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1139项,其中国家奖354项,大学生授权专利115项,大学生发表论文622篇,90项“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资金90万元。他在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保持“挑战杯”发起人的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环境光催化与资源回收团队”被命名为国家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资助。占地4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已经建成,并荣获“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D 这所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之家、全国先进军事训练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先进校园建设单位、江西省先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截至2014年6月的数据)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