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2 院士人数: 七个
关键学科: 一个 博士学位数量: 16
学生人数: 超过5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56
河南科技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业和旅游城市洛阳。河南科技大学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1956年,为了配合国家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它被迁到洛阳,并改名为洛阳工学院。1998年,机械工业部将其转移到河南省。2002年,为了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工程为主的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经过59年的发展,学校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成为在全国享有良好声誉、在中原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6所学院,80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专业,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科学、工程、农学、医学、经济、管理、文学、法律、历史、教育学、艺术等11个学科,是教育部授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联合单位。学校招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3万余人。自59年前成立以来,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16万名高级专业人才。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师资水平高,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共有7名院士、1名中原学者、9名省级知名教授和51名博士生导师。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等212名高级人才。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教学团队。学校科研基础雄厚,拥有4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有18个国家、省、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包括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与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大学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有中国齿轮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轴承展览馆、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家和省级教学培训基地。全国有6个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专业建设点。有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7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4个洛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8个洛阳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学科优势明显的学校在齿轮、轴承等基础设备部件的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型设备数字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机械研究具有传统优势。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对国防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数学研究的突出成果;肿瘤学、神经外科、法医学、显微外科、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旱作养殖、预防兽医学、动物育种与繁殖等学科都有明显的特色。“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与化学工程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名花矮化分子、生理和细胞学调控机制及小型化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现有西苑、京华、舟山、开元四个校区,占地面积4600多亩,建筑面积116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6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3.0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8900平方米,藏书337.51万册,中外文期刊近2200种。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荣获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奖。这个体育场占地17万平方米。学校内外有200多个实习基地。学校有三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省级综合教学医院、三级一级医院和全国百强医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综合竞争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位居河南省综合医院前列。目前,与国外有着广泛合作的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160多名中青年教师被派往国外深造、攻读学位和开展科研合作,12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被录取。学校还雇佣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专家全年在学校授课。2003年,学校开始与赫特福德郡大学和东伦敦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灵活的培养模式:学校本科教学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自主选择课程。基本学制为4年的学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学业,基本学制为5年的学生可以在4-7年内完成学业。校风严谨。管理科学学院非常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在不断自我完善的长期奋斗中,它践行了“明德博学、天天向上、新老老实实”的校训。形成了“敬业、持续改进”的教学风格、“勤奋学习、细心思考、尊师重道”的学风和“和谐自强、严谨求实”的校风,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同时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奖励制度 *本文件迟交是因为需要更多的资料 阿曼苏丹国 阿曼苏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