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小学资讯

广西大学

作者: 2020-03-23 浏览:

创建时间: 1928 院士人数: 两个

关键学科: 3. 博士学位数量: 66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222

广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它成立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马·博士。1997年,广西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广西大学。目前,有九大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律,文学,科学,工程,农学,管理和教育,这是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建设。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是建设学校。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广西大学占地307.19公顷,总建筑面积12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4.12亿元。目前,学校拥有27所学院、1个直属教研室、1所独立学院、101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18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1,821名本科生、6,063名硕士、693名博士生、653名国际学生和25,803名成人教育毕业生。共有3,704名教师,其中1,946名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教授319名,副教授606名,博士生导师83名,硕士生导师943名,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一、二级人才5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政府特殊岗位26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广西“十万人才工程”一、二等奖候选人38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候选人3人。自2004年以来,我校的“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高地”已成为自治区的“人才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三支队伍已成为广西高校的创新团队。学校馆藏图书290万册,电子图书187万册,中外纸质期刊4000余种,全文电子期刊1.7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拥有14TB以上的可用电子文献资源,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质量、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期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同类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规模效益和社会适应性,使学校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广西支柱产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专业类型招生、分流培养、“英语专业”分段培养、二级专业、二级专业和辅修专业体系、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和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责任教学体系,建立一批专业、课程和教材。获得了7个民族特色专业、3个国家精品课程、4个专业、3个重点专业、15个广西精品专业、26个精品课程、6个重点课程、5个精品教材、7个重点教材和22个精品教材。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并立项建设一批多媒体课件。在2007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竞赛中,我们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加强实验室建设,搭建全校共享平台,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强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学校拥有25个实验中心,包括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7个全校共享的校级实验中心、20个学院级实验中心。它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对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十五”以来,已建立了273个教育改革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两年来,共颁发教学成果奖113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三校合作)1项,二等奖(三校合作)2项,广西教学成果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集人才,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的设备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化,形成鲜明特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科达到了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栽培)学科(微生物学)、6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学科群、亚热带生物技术学科群、动植物遗传育种学科群、泛北部湾特色资源加工新技术学科群、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西电东送”重点技术学科群、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学科群)、2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两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研和科技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增加,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品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工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低聚果糖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应用于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的建设,仅次于三峡电站。《物权法》的研究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38项,其中国家“863”、“973”(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84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了12,850篇学术论文,并在SCI、EI和ISTP索引中输入了1,236篇论文。授予68项专利;他获得了202个国家级、省级和部级奖项。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总额、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广西前列。近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重点推进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结合广西大学科技大篷车行动计划,继续加强与南宁、北海等已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并形成合作对的城市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同努力、共建整合,建立校外研发中心或研究机构,全面推进学校与城市之间的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目前,学校已与广西南宁、北海、玉林等7个城市开展了科技对接合作,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广西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次确定对外国学生开放的66所大学之一。自1962年以来,广西大学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派出6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出国留学、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与此同时,大量外国专家学者应邀授课、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学校利用其位于东盟国家中心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成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它将被建成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
THE END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