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2 院士人数: 八个
关键学科: 8. 博士学位数量: 81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47
华东理工大学位于上海,一个人口众多、河流众多的大都市。它的原名是华东化工学院。它的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它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苏州大学(苏州)和江南大学(无锡)化学系合并而成的国内第一所具有著名化学特征的大学。1956年,它被指定为该国首批研究生院之一。自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参与了共建共管。200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这是全国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大学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建设,学校已从一所单一学科的学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大学,拥有科学、技术、农业、医学、管理、语法等多学科研究。现任党委书记沈卫国和校长钱旭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担任名誉主席。学校校园是上海的一个花园单元,环境优雅,风景优美。有三个校区,徐汇、金山和奉贤,位于上海海湾旅游度假区的奉贤校区正在建设中。学校总面积17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3万平方米。它建造了许多标准的体育设施,如体育馆、游泳池和塑胶跑道。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30万册,中外文期刊17000余种,大型光盘数据库(如CA和EI)20余种,美国专利缩微胶片全套。是全国化工院校信息合作网的牵头单位,已建立了北京图书馆光盘信息中心上海分中心、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与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文教材中心等机构。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和珠宝测试中心是国家计量认证单位。学校拥有16所专业学院和一个直接的物理教育系,包括化学工程学院、石油和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和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院、信息科学和工程学院、软件和信息管理学院、机械和动力工程学院、资源和环境工程学院、科学学院, 商学院、社会和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德技术学院等。 学校还拥有一个在线教育学院、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一个国际教育学院(即将成立)、一个科学与技术优秀学生系和一个人文研究学院。学校学位授权中心涵盖11个学科和34个一流学科,如科学、工程、农业、医学、管理、哲学、经济学、法律、文学、历史和教育。有54个本科专业、121个硕士授权点、43个博士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公共工程硕士和授予大学教师专业学位的权力,还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是最重要的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以企业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质量居上海高校之首。学校有4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4门“上海精品课程”。自1997年以来,上海高校已有83个项目获得教学成果奖,11个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自1996年以来,在国家和省级部门组织的优秀教材评选中,有60种教材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材奖。多年来,学生们在国际国内数字模拟竞赛中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多次在上海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中排名第一。在1997年和2005年,他们在美国大学生数字和模拟竞赛中获得了两个特别奖,使我们学校成为世界上少数几所获得两个特别奖的大学之一。多年来,在上海举办的各种国家级和市级英语竞赛中,我校的获奖者包括2000年和2005年在上海各大学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此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生产、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和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53个研究所(中心)、8个国家研究基地和12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它是全国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6所大学之一。学校有一支由800多名全职和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学校每年承担800多个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研究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5年超过2.51亿。在1980年至2005年承担的5000多个研究项目中,有550多个获得了奖项,包括39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60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80项国内外专利。实现了水煤浆气化新技术、纤维素废乙醇生产技术、可回收烟气脱硫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微生物蛋白药物大规模制备平台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创新。GMT复合材料、化纤白炭黑、人造钙水泥、冶炼厂SO2回收、干煤粉气化、新型自控发酵罐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已经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重视并不断扩大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的60多所大学、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校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大力加强党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实施“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组织的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机制、发挥整体教育优势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和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宿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被评为“上海市集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永俊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