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31 院士人数: 九个
关键学科: 7. 博士学位数量: 50英镑
学生人数: 30,000到4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与电子为主要学科,工业、科学、管理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它直接隶属于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大学之一,首批35所示范软件学院之一,首批9所获准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之一。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广播学校,1931年生于江西省瑞金市。这是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该校于1958年迁至Xi安,1966年改为地方组织,1988年更名为现在的学校。 建校84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是我国“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政府批准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这所学校以“西方军事力量”的名义在国内外闻名。毛泽东同志在学校题了两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总面积270公顷,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614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34万册,电子文献约380万册,中外文出版1300册,有45个中外文电子资源平台,共约120个数据库,涵盖学校各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生1700余人,硕士生近9000人。有一所研究生院。学院有17所,包括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 该校是中国最早设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大学之一。信息技术开创了中国信息技术学科的先河,形成了电子信息学科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6个两个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后研究流动站和50个本科专业。根据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四。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9人,硕士生导师845人。学校拥有4名院士、13名双院士、8名“千人计划”候选人、1名首届“拔尖青年人才计划”候选人、16名长江学者和教授、6支教育部创新团队、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大师、6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名973工程首席科学家和51名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其中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李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获得者9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会员16人 学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有15个国家专业,13个国家精品课程和11个优秀资源共享课程。建成了三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四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三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已形成全国高校的“品牌”,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科教结合合作教育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很高,在各种省、国家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得1600多个奖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国一流大学中名列前茅。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2年,该校被选为具有典型毕业生就业经验的50所大学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开发、科学技术研究、工程研究和开发。中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创造了许多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个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器、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第一台“插线电报交换机”、第一台“塔筒腔振荡器”和我军通信设备史上第一台“三坐标相控阵雷达”。它为我国的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9个省部级基地。国防研究所和航空航天研究所已经成立。先后承担了“863”、“973”、“创新工程”等1600多个重大和重点项目,并产生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十五”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高,获得15项国家科技奖励。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被认定为行业类第一,进一步确立了学校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和在全国高校的主导地位。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陕西工业学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以及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股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轻工电力集团、Xi市、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和教育部。它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建立了四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与智力引进计划”智力引进基地。它与10多个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