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间: 1905 院士人数: 37
关键学科: 68 博士学位数量: 153
学生人数: 30,000到4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219
复旦大学成立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一词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父马·先生选定的。它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著名的短语“日月辉煌,曾经复旦Xi”。其目的是不断努力自我完善,并把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寄托在开办自己的学校和成为教育强国上。复旦大学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学、科学、商业、预科和中学三个分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至重庆北碚,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经在文学、科学、法律、商业和农业五个学院中设立了20多个系(系)。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朱克真、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在学校讲学或任教。1950年,学院和系进行了初步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学、法律和商业学院,同济大学的文学和法律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和英国大学的系被合并为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复旦大学法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被调离。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分别成立。但是,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峡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工商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华东地区高校的人文科学系已合并为复旦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的联合建设和“七五”、“八五”、“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复旦大学。如今的复旦大学学科门类更齐全,综合实力更强。复旦历史上曾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学者、陈望道、严福清、苏、谭启祥、陈、胡曲元、严备明、张世禄、陆呵呵、谢思德等长期在复旦大学任教,为复旦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谭、吴、顾朝浩、胡、王勋、杨、杨、唐兆友、顾玉东、沈子寅、温玉梅、王维琪、卢家孙、张培恒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仍然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复旦大学自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18万多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包括余有仁、邵力子、陈寅恪、朱克真、张志让、李岚清等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复旦大学现任校长是王教授,党委书记是秦少德教授。复旦大学的校训:“知识渊博、勤奋好学、提问认真思考”;校风是“文明、健康、团结、充满活力”,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校现有17所学院(包括66个系)和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等系。包括人文科学、外语、新闻、法律、经济、管理、技术和工程、生命科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药学、护理、信息科学和技术 这所学校有一整套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工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献学、传播学、历史地理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电路和系统、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疾病、肾病、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 外科学(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和健康管理等40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三。 目前,学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放射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81个研究机构。 145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如先进光子材料和器件、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应用表面物理、基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 教育部有10个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有7个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8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44300人,其中博士生3500人,硕士生7500人,普通专科学生15700人,留学生2200人,成人教育专科学生8400人,网络教育专科学生70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3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5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博士生导师746人,特聘教授40人,教授14人,首席科学家6 973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31人。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学校还有中山、华山等9所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900多人具有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为临床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复旦大学把培养全面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基础文科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自1994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放专业选择、实施学期制、设立免费选修学分等方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个教学环节得以实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该校强烈主张“著名教授选修基础课程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它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人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招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连续招生、博士生直接招生等制度吸引优秀学生。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期中考试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在连续六届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有33篇论文入选,居全国第三位。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努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中,我们学校的工商管理团队获得了所有个人和总成绩。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冠军。复旦大学的两位教授获得了100名国家杰出教师奖的第一次评审。八名教授入选上海市首批52个教学名师奖,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注重课内和课外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已经设立。他们举办了100场精彩的讲座,倡导阅读100本书,参与了100个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获得第一名,成为获得最多名次的学校。学生剧团经常在校园里表演世界名剧和新剧本。学校的男女排球队都是国家一级队。艺术体操和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项目。他们赢得了许多全国大学生比赛。复旦以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管理努力培养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能够在4月底实施他们的单元,并且有许多五六个单元竞争一个毕业生的例子。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大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从毕业生的流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 ~ 7%,乘坐直升飞机或通过研究生考试并留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约占40%。金融机构、各类公司和企业、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比例很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多数复旦学生都有很多优点,如自信心强、合作精神强、适应能力强,并且经常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复旦大学的科技工作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它的目标是进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复旦大学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排名和杰出成果总数中处于领先地位,《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英汉大词典》获得特等奖。五项成果获得2000年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杰出成就奖,其中陆谷孙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一等奖,是上海市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2003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获得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我们的五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数量上居全国第一。2004年,我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项,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12项,和刘获首届学术贡献奖。在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奖中,我们学校获得了全市32%的奖项。2004年,我们学校在上海又获得了8项决策咨询和研究奖。奖项总数大幅增加,首次在上海高校排名第一。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我校分别有20个、28个和23个项目,连续几年在上海高校排名第一。复旦大学还获得了中国图书一等奖、优秀图书“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图书上海特别奖。复旦大学积极兴办科技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吸取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实施了多种模式发展科技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复旦”校办产业集群,开辟了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工业化道路。2004年,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英国威尔士南部设立办事处,成功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目前有3家上市公司,其中2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如上海复旦微电子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初创公司。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复旦大学品牌高科技企业。在2001年《亚洲金融》杂志评选的中国大陆最佳企业中,公司排名第十,其“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项目获得国防科技一等奖。目前,学校占地2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2亿元。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13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有三所文科和医学图书馆,全校有445万册图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复旦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心之一。它有广泛而密切的国际联系和积极的学术交流活动。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它还向30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荣誉博士、荣誉教授和顾问教授。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斯坦、荷兰前总理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和德国总统约翰内斯?老、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复旦并发表演讲。复旦大学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基地之一,留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二。学生之间的国际校际交流越来越多。2004年,637名学生出国学习。这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复旦大学积极参与各种重要的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成功举办后,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年会 日月争辉,一旦复旦大学成立。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投资下,百年名校复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以上海为基地、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大学。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成果。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