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搜到一个叫“共享爸爸”的小程序。点开小程序的页面,有五个“爸爸”,分别是商务型、暖男型、运动型、文艺型、幽默型。
商务型“爸爸”:'s商业精英,形象帅气,高端大气,是各种社交场合的首选,收获周围人羡慕的目光。
暖男型“爸爸”: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道好菜,从修理灯泡到疏通下水道;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堪称温暖宝宝家的全能之手。
运动型“爸爸”:很强壮,热爱健身,擅长打架,而且有很强的气场,所以方圆的小混混们远离他。
文艺型“爸爸”:学识渊博,行走百科全书,作业水平专家,并且相信没有做不到的问题,只有不知道如何指导的人。
幽默型“爸爸”:和你一起玩,和你一起玩,让你笑,让你开心,这是他的使命。
很多饱受“丧偶育儿”之苦的妈妈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准备叫“爸爸”,却发现这个小程序只是某家具品牌的营销广告。真的点击“离你最近,打完电话30分钟到的自由爸爸”。他没有成为理想的育儿伙伴,而是跳到某个品牌家具的销售页面。所谓的“爸爸”不过是一个商家送的娃娃。
这波广告营销受到质疑。在流量至上的商业环境下,消费者关注的是实现王权。诡异的营销方式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共享爸爸”为什么能准确触及大众心理的敏感点,值得思考。
“共享爸爸”之所以被关注,在于父亲在家庭育儿中的角色长期缺失。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对父亲说过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爸爸,我妈妈在哪里?”“丧偶育儿”已经悄然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一些“996上班下班玩网游”的爸爸也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
但家庭责任缺失的板子在“爸爸”身上,也有失偏颇。除了那些天生没有责任感的父亲,更多的父亲真的很想陪伴孩子,但是他们的实力不允许!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爸爸”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只要在网上没有停留,“下班”的概念就越来越模糊,很多爸爸甚至在下班后也被迫“离开机器”。第二个原因是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更多的育儿责任自然由母亲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