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句摧毁人的进步的金玉良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在追求梦想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不磕磕绊绊,不承受困难和阻碍,就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如孟子所说:“故天降责于斯人,必先患其心态,劳其筋骨,饿其身皮,乏其身,为所欲为”。古今中外的先贤,历经无数磨难都失败了,但换来的只是“姗姗来迟”。有太多生动的例子来验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
但是,作为一个站在知识殿堂前的孩子,如果在上学的路上屡次失败,他还会继续耐心的努力吗?把失败当成成功的无限力量,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接近成功?20年来从事一线初中教育教学的经历告诉我,对于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来说,成功大多来自于“前一步”成功积累的放大和延续;失败往往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引导的“下一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在初期寻求知识的人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通往成功之路上最大的障碍!
中国人有一套哲学,特别是教育孩子或者提升自己。如果成功需要六项技能,那么我们首先会“自我分析”:如果一、二、三是我的强项,四、五、六是我的弱项,那么我们的主要精力就会集中在“如何弥补弱项”上。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人生的目的不是弥补自己的弱点,人生的价值应该是发扬自己的优点!
成功往往来自成功。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放大、复制、延伸成功”,而不是一味的补弱。即使你的弱点得到了改善,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群人在某个领域有天生的优势,天生比你优秀。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缺点当成别人的“底”?
每个人穷尽一生,其实他追求成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成功的每一瞬间都充满了喜悦,体现着人生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追求成功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记住,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努力学习的欲望。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在师范教育教学中,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扬,而往往抗拒批评。在他们小小的心里,潜意识也在追求着我们成年人眼中所谓的成功。对于学生来说:一个从来不在课堂上讲话的孩子讲话,被老师表扬,就是成功;一个从来不主动学习的孩子,突然主动学习,得到老师的肯定,就成功了;劳动积极能干,业绩突出,受到大家的称赞,也很成功。成功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发展和挑战自我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不为孩子的成长盲目设定高度和难度,经常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把这种巨大而神奇的“情感力量”引入教学活动,一定会激发孩子探索、敢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在动力。为什么学生要天天担心学习不努力,进步?
“成功是成功之母”,真的很刺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将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只要我们是老师,我们就能真正因材施教,学会用放大镜去探索学生的闪光点,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求知的喜悦,带领每一个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没有积累的步骤,没有英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河。”成功也是?不断积累小的成功一定会产生大的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的话,可能造就天才,也可能毁掉天才。”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有一种隐性的“魔力”,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只要我们带着欣赏、赞美、审美的心情去看待一个人,就一定能从他身上找到成功的“因素”。
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创造成功,复制成功,放大成功,让学生不间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你一定会实现让世界充满桃李的美好愿景!
正文|湖北省云梦实验中学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