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学以致用。比如学了英语,就可以和外国人交流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很重要。如果你学会了理解知识,却说不出口,那就让人感到挫败。今天就来说说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注意!
学生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需要充满自信,而自信往往来自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校认可的渠道往往来自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这种表达能力其实是可以通过日常锻炼来提高的,但很多家长往往只是鼓励孩子举手参与课堂互动,很少教孩子方法。其实孩子可以通过讲平日熟悉的故事来训练。训练中注意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孩子表达的问题。1.讲故事是最好的训练描述形式
这里讲故事是用完整的语言和材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其实是一种描述形式。学生在写作文或日记时,经常会用到描写,分为素描和细节描写。素描是写意性的描写,往往用对话来勾勒事物,而素描是细致入微的,和绘画一样细致。讲故事要结合这些复述方法,有些地方可以详细描述,有些地方可以概括。因此,孩子们可以每天在家练习讲故事,讲童话,讲有趣的事情。通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突破不说话的尴尬。
2.讲故事也有规律可循
但是讲故事显然不是说故事。很难用搞笑的方式讲故事,但是讲故事是有规律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些规则,你就能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根据需要确定一个积极有意义的主题,然后确定故事的主线和人物;其次,要对故事进行删减和调整,使之紧凑生动,加上详细的描述,还加上一些人物的对话模仿,可以带来讲故事的高潮;最后,故事一定要注意完整性,记得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做出一个好的结尾。
3.讲故事的语言应该容易理解
因为讲故事是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所以要淡化书面语色彩,避免使用文言文词汇,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描述的时候要把环境、人物、情节解释清楚,用感情色彩表达出来。可以在对话中使用自然拼音,记得把握速度和节奏的变化,紧张的时候配合自己的表情和手势。
记住这些技巧后,孩子可以每天尝试改编一个故事,多练习笑话,可以讲给家长或同学听,然后让别人评论,告诉孩子注意什么。通过这些练习,我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提高表达能力,如果不再害怕在课堂上说话,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