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外作业设计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脱离生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注重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课外作业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如果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周末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创造性地、自主地完成作业,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能力。近年来,翰林实验小学紧紧跟随新课程改革标准,逐步探索出一套运行和评价机制。
如果开放操作不受开放内容的支持,它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树。以语文为例,学校提倡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学习《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校倡导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科学、艺术、音乐等学科与语文的融合,使相关知识相互促进,多种思维方式融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同样,学校也提倡学生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生活可以进入语文,语文可以进入生活。春天,观察细雨,捕捉“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在夏天,听听青蛙的声音,感受一下“米花说好年景”的微妙表达;在户外旅行,观察奇怪的山峰和伟大的河流和山脉,体验大自然的独创性;享受在家阅读,结交古今中外名著,品味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好材料。
开放式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发散性思维作业和探究性学习作业。发散思维作业主要是基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绘本作业。仔细观察作业册上的图片后,孩子们可以画出自己的颜色,设计自己的对话,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短篇故事。这种形式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局限;研究性学习作业是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例如,最近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一个中文周末开放作业是让学生在报纸和互联网上收集“两会”的民生报道,剪贴或摘抄,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并配以自己创作的插图。虽然这个话题对小学生来说很抽象,但经过老师讲解后,学生们回家和父母一起工作,这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周末作业成为了“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