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院士人数:
-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1000~5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它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广州音乐学院”,这是一所专业音乐学校,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马思聪和陈红于1932年创办。这所学院的名称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于1957年10月重建并更名为广州音乐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学院。自1977年以来,本科生已被录取。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音乐学院”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同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1985年12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199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医院修建了“冼星海纪念馆”,其名称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他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资格。
经过几十年的办学,我们学院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华南地区为基地,面向内地和港澳,辐射东南亚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心。学科建设也从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我院一贯以传承和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岭南音乐文化为己任,以建设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办学的长期使命是培养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教师和大众化人才。
目前,我们学院有11个系,包括作曲系、音乐系、现代音乐系、钢琴系、声乐系、民族音乐系、管弦乐系、音乐教育系、流行音乐系、艺术管理系、舞蹈系等。它还有研究生部、音乐研究所、期刊编辑部、音乐心理学实验室、岭南音乐发展研究中心、岭南音乐展览馆、音乐科技实验中心、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音乐学院和三个实验管弦乐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它们基本涵盖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研究、音乐表演等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了集教学、创作、表演、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与此同时,它还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中等、本科和研究生学校,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存的办学模式。我们学院现在有两个校区,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普通高等教育有2700多名学生,成人高等教育有1120名学生。
我们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320名教学和研究人员,其中120人拥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158人;78人获得了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们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以博士群体为主体的由高级教授和中青年专家组成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近年来,我院还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方古筝大师罗久祥学术研讨会”、“全国艺术学院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等多场重要学术研讨会。同时,邀请、余润洋、杨汝怀、金祥、金、刘刚基、赵方星、李、波波娃、巴威尔以及美、俄、法、英、德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访、讲学、举办各类专家音乐会。此外,我院还应欧美等国家、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各艺术院校的邀请,派出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粤曲团等各类专家进行演出和讲学。我们还与东南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艺术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南洋艺术学院、莱伊萨尔艺术学院、海顿音乐学院、悉尼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本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原则,实施了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专业基础理论和人文课程为基础,艺术实践为辅助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及时吸收国内外音乐文化领域的最新学术和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自办学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名各类音乐人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科研机构、艺术团体、文化传媒、企业和文化管理的骨干力量。一些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校有334亩实践教学区,其中广州大学城校区285亩,沙河校区49亩。拥有现代化音乐厅、视听室、高级录音室、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种排练厅、学术报告厅、琴房建筑等教学设施。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院于2005年全面进驻“广州大学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九所高校融为一体,形成了教育、文化、自然协调发展的合理生态结构,使我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多元生态系统”的音乐学院。在享受这种资源的同时,我们学院也为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未来几年,我院将继续遵循“抓建设、打基础、上台阶、创特色”的发展方针,抓住机遇,不断加大教育创新力度,把整体办学实力推向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