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院士人数:
-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50 ~ 1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畜牧学校和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联合创办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6月批准的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它属于甘肃省教育厅。
原甘肃畜牧学校创建于1952年9月。它的前身是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司管理的“Xi安畜牧学校”。1954年,学校迁至甘肃省。1958年,学校从Xi市迁至黄羊镇。同时更名为“甘肃畜牧学校”,隶属于甘肃农牧部门。1960年,甘肃省委批准成立“甘肃畜牧兽医专科学校”。1961年,甘肃畜牧兽医专科学校被废除。1970年,学校迁至原武威地区,更名为“甘肃武威地区畜牧学校”。1979年,学校划归省政府,隶属于甘肃省农牧管理局,并更名为“甘肃畜牧学校”。1980年、1994年和2000年,学校被评为国家重点中学。原甘肃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于1958年。196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农业机械化学院”。1961年,它被撤销并恢复了原来的名称。1969年,学校的实习工厂改为“甘肃第二拖拉机配件厂”。学校隶属于工厂,成为甘肃省机械工业局下属的“校办工厂”。1975年,“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2000年,组织改革由甘肃省农牧部门牵头。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中学。两校为邻,优势互补,交流合作。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4.3万多名畜牧兽医和机电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被国家教委、计委、劳动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和“加强实践教学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先进单位”。他被国家教委和团中央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等授予“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13名教师分别被教育部、农业部和省政府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中等学校优秀教师”、“农业部优秀教师”、“甘肃省园林奖”、“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两校合并为高职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拥有57年的办学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实力。目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我省培养畜牧、兽医和机电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学院位于武威市黄羊镇,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古镇,占地2131.15亩,其中校园634亩,培训基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3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1265.4万元。它有52个专业实验室,如营养饲料,传染病,食品检测,自动售货机
该学院有340名教职员工,其中232名是全职教师。专任高职称教师6名,高职称教师80名,中级职称教师98名。有33名硕士研究生、3名医生、18名硕士研究生和61名双师型教师。有24名外聘(再就业)教师,42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客座教授,以及68名来自企业、畜牧和农业机械站的实践培训教师。学院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以科研促发展。他主持并完成了40多个科研推广项目,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3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个,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0多个。主编和主编140多种教材,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500多篇。EI库中包含两篇文章。这所大学主办《畜牧工程职业教育》。
这所大学有5600名全日制学生。形成了汽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机电设备、电子信息、畜牧兽医、食品和计算机等八个中等专业的专业结构。总共设立了28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是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国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骨干专业,兽医专业是甘肃省教育厅确定的省级骨干示范专业。
学院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有“农业行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甘肃省第84届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高技术考试站”、“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设了自修初中和本科班。学院实行“教学与认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与资格认证相结合。每个学生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有职业班、五年制职业班、3-2个职业班、自学本科班、自学专业班、成人专业班和各种短期培训班。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两翼,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存”的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院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开展“订单教育”。我们以企业的名义先后成立了“大北农业班”和“九岗班”。通过“订单教育”和“零距离”培训,为学生就业建立了“直通车”。多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形成了“出口畅通、招生兴旺”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