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院士人数:
-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厦门理工大学(原庐江职业大学)和厦门经济特区同时诞生,同时发展。它是厦门唯一一所实行省市共建、以城市为导向的领导管理体制的省级公立本科院校。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厦门经济特区为当地经济培养了2万多名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和丰富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地方经济人才的摇篮”。2004年,庐江职业大学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学生素质创历史新高,学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厦门理工学院已经成为福建省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
这所学校有16,400多名学生。其中,全日制和专科学生(含留学生)134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近9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专任教师32.8%为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77.1%为硕士或博士。
学校有两个校区,思明和集美。思明校区位于厦门岛南端的蜂窝山脚下。它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毗邻南普陀和厦门大学。集美校区位于集美文化教育区,占地1100多亩,于2005年开放。思明校区四面环山,植被茂盛,宁静而优雅。集美校区周围是现代化的建筑,气势恢宏,设施先进。
学校现有17个系,包括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环境工程系、数学科学系、商务部、管理科学系、外语系、文化交流系、设计与艺术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公共体育系、软件系、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国际教育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它有28个本科专业和25个专业,涵盖文学、科学、工程、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多种学科。该研究所拥有许多科研机构和工业实体,如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机械和汽车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水资源和环境研究所、信贷管理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以及模具设计和制造中心。它还建立了50多个可以对外开放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它位于特殊区域,享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学校位于中国经济特区厦门。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它是著名的风景旅游港口城市和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厦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厦门经济繁荣,科教发达,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十。随着“海西战略”和“十一五”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将逐步凸显,对台湾的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学校将充分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努力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抓住机遇,努力实践,注重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紧密联系厦门支柱产业,适应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学校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所开放的、应用型的、地方性的、国际化的、有特色的、精致的、有竞争力的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素质、实践能力、良好的创业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本科教学型大学”为办学类型的定位;以“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特色专业教育,保持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多层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层次和规模导向;以建设“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骨干,以高科技学科为重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科学与工程相对突出,管理、经济、人文协调发展”为学科定位的学科专业新体系;以“扎根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为服务导向。
厦门理工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依托“建设优质学校、强化人才学校、推进特色学校、开放学校、国际合作”五大办学战略,在特色发展道路上又好又快前进。
求新求实,贴近市场设置专业
学校开设的专业紧跟当地经济、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务实创业精神、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学校的28个本科专业都与厦门和海西经济区的支柱产业相关联。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与管理、商业规划与管理、光电子、空间信息和数字技术是福建省高校开设的首批也是唯一的专业。车辆工程、光电工程、服装设计和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物流管理和工程符合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息息相关。计算机、网络工程、数字动画设计和艺术设计与厦门的软件业紧密相连。电子电气专业完全符合厦门的第一支柱产业。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日语、金融管理等专业满足高端商业和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一些特色专业,如国内首创的“汽车索赔评估”、“航空旅游业务”等,是校企合作的典范。
学生受到青睐,学生素质达到新高。
该校一直是福建省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也是福建省质量最好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录取分数持续上升。2008年,其他省份学校招收的学生质量达到新高。江苏省第二批考生录取的29名考生得分均高于江苏省一级考生。湖南省的录取分数线排在二级学院和大学的前10名,有400多所湖南大学入学。山东省的录取分数线比文史二级分数线高69分,比科技分数线高81分。在今年上海招生的第一年,有很多学生。可以看出,我们学校在其他省份越来越出名,越来越有影响力。在福建省的第二批招生中,行政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现已拥有汽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光学工程等三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英语语言文学、通信、物流管理等三大市政重点建设学科;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与管理、商业规划与管理、光电子、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汽车索赔评估等是福建省高校开设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专业。它有11个省级精品课程,27个学校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大力实施“251人才工程”和“百名优秀海外人才计划”。近两年来,新增教职工近300人,其中教授、硕士以上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等高级人才70余人。其中,不仅有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从国外归国的博士生。一群学术精英已经或即将融入理工学院的和谐大家庭。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现代的集美新校园开始形成。在集美文教区,一批现代化建筑脱颖而出,如雄伟的实验楼、雄伟典雅的教学楼、精美的图文信息中心、高耸的行政办公楼、标准实用的学生宿舍区等。
学校现在有两个图书馆,集美校区和思明校区。集美校区主图书馆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16000平方米。它配有基本书库(7)、外语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自习室和研究室。它有近2000个阅读座位,66万本纸质书,14万本电子书,以及其他数据资源,如中国知网和万方。它每年订购1200多份报纸和期刊。
目前,全校实验室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2亿元。大学物理实验室、力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实验中心、车辆工程实验室、SOPC与嵌入式系统应用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中心、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商务综合实验中心等由财政部中央和地方政府专项资助,共同建设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被命名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此基础上,学校全面启动了实验室2007-2010年的四年建设计划,计划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建设一个层次分明、体系完整、适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强的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由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实践操作培训平台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平台组成。重点建设现代工程技术培训中心、数字动画和文化创意培训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与此同时,“厦门重大科技项目”厦门理工学院的工程学科集约化研发平台已经开始运行。它由一系列研发中心组成,包括现代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物流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产学互动,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学校注重政府、工业、研究和教育之间的互动。它不断致力于集中高质量的资源来办学。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专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培训。例如,电子工程自动化系统
学校还与厦门华电开关、ABB等行业知名企业联合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共同组建“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及电气设备在线测试技术实验室”;“厦门建筑检测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站联合成立。与万安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厦门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机电集团共同组建的厦门环保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中心将投入运行。
以智慧见襄阳,国际合作成就辉煌
学校非常重视与国际社会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我们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赫尔大学、日本高知理工大学、日本佐世波学院、新西兰理工学院、韩国釜山东艺科技大学、首尔仁德大学、台湾明川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凯南大学等多所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合作办学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自1999年以来,学生被派往加拿大、香港、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本科或硕士课程,少数外国学生也被录取。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学校和明传大学将在明传大学金门校区合作办学,这被视为两岸教育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学校还积极举办学生交流活动,如暑期英国学生文化夏令营和韩语汉语培训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国际教育学院于2008年正式成立,这将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百年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全面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以开放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炼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国家、省和部级的各种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许多奖项。仅2007年,福建省科技类学生就获得了6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和1项二等奖。第八届“挑战杯”福建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6项大奖。在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有15个项目入选,在全省名列前茅。2008年4月,学校外语系师生精心排练的英语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在第四届“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大赛”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最佳音乐奖,陈婷婷获得最佳男演员奖。这场莎士比亚竞赛的决赛有一个一等奖和四个二等奖。我校代表队在参加决赛的12支队伍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武汉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9月,我校师生自主研发的SAE方程式赛车参加了2008年98投资大会,并将参加2009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比赛。11月,我校外语系四名学生获得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第20届“韩尹素青年翻译奖”。
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有很多优点。
我校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素质、实践能力、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厦门就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2%,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