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78
院士人数:
-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乐山师范学院创建于1978年,于2000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原乐山师范学院和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2年,该项目被列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和西部高校对口支援项目”,并得到武汉大学的支持。
学校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乐山市,是中国最好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它被誉为“城市中的森林,景观中的城市”。它东望乐山大佛,南望大渡河,西望峨眉山,北望绿心城。从1938年到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已经在这里办学八年了。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3万册,电子文档632万份,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上亿元。目前,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高职称123人,副高职称270人,博士106人,硕士48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资助专家6人,在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排名靠前的3人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52名。
该校有15所教学学院和4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科学、工程、教学、经济、管理、法律、农业和艺术等9个主要学科,还有15个学校一级的主要建筑专业。有6个学科拥有教授(研究员)资格的评估权,13个学科拥有副教授(副教授)资格的评估权。将有一个全面的国家级专业改革项目、一个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一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55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建设7个省级专业、22个省级精品课程、1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7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学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艺术团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学校已被纳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并已建成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有省级培训机构,如四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四川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现有四川省两个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和四川省一个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四川大学有三个重点实验室,即“西南山区濒危鸟类保护”、“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和“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和四川大学“川南地方鸡种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有15个学校级研究机构,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和4个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如森林和竹子生态研究中心。有学术出版物,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27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50多项省、部级、市级科研奖励,其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郭沫若的研究中,苏轼的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酶催化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学校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将与乐山市人民政府和乐山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和相关市级部门密切配合,为工业、第三产业、城乡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县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建设体现乐山特色的科研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近年来,国家授予专利80项,优质水稻栽培、竹虫害防治、黄连覆盖除草、畜禽粪便回收利用等农业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素质稳步提高,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和科学作品、大学生艺术表演等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建设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学校注重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英格兰的威尔士大学和美国的哈特兰社区学院等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合作、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硕士等活动。
学校在省内外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标准化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等荣誉。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和“全国西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单位”。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四川为基地、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以教师教育为重点、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多学科地方性大学。目前,全校都在关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