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每一个细节的小故事
三个旅行者同时入住了一家旅行社。早上离开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带。
晚上,当我回来的时候,带着雨伞的旅行者被水淋湿了,带着拐杖的旅行者都受伤了,但是第三个旅行者安然无恙。
带伞的旅行者说:“下大雨的时候,我会勇敢地在雨中行走,因为我有一把伞,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淋湿。当我在泥泞的路上行走时,我走得非常小心,因为我没有拐杖,而且我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行走,所以我不会伤害自己。励志故事:关注每一个细节。”
那个拄着拐杖的人说:“大雨来的时候,我没有淋湿,因为我没有伞,所以我选择了一个避雨的地方。当我在泥泞的路上行走时,我用拐杖行走,但我不知道我经常摔倒什么。”
听了这话,第三个旅行者笑了:“当大雨来临时,我躲起来走。当路况不好时,我会小心行走,所以我不会淋湿或摔倒。”:你的错误是你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优势,并且认为如果你有优势,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
2、成功事例:从细节中寻找机会
看不到细节或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对工作缺乏严肃的态度,只能敷衍了事。这种人不能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而只是一种强迫劳动,因此对工作缺乏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交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他们也做不好。然而,那些考虑细节并关注细节的人不仅会认真对待工作,把小事做得细致入微,还会注意在细节中寻找机会,从而让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湾首富王永青从细节中找到了成功的机会。
王永青的成功例子表明细节是一种创造。不要认为创造一定要充满活力和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变化和细节上的小变化也是创造。“一丝不苟地指出”并从细节中发现新的机会——这是王永青成功的秘诀。
早年,王永青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读书,不得不经商。1932年,16岁的王永青从家乡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嘉义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只有200元钱的王永青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租一家小商店。他的米店是最新的,也是最小的,更不用说是有名的,而且没有任何优势。在新的开业时期,生意很清淡,人也很少。
当时,一些历史悠久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边的大市场,而王永青的米店由于规模小、资金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经营。零售业怎么样?那些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好的米店也在做零售和批发,没有人愿意去他那偏僻的米店买东西。王永青曾经挨家挨户运送大米,但效果不是很好。
我们怎样才能打开市场?王永青认为,为了让米店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它们必须拥有一些别人没有或不可能获得的优势。经过仔细考虑,王永青很快在改善稻米质量和服务方面找到了突破。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仍处于手工劳动状态。水稻收获和加工技术非常落后。收割水稻后,将水稻放在路上晾干,然后脱粒。沙子和小石头等碎片很容易混在一起。煮饭之前,用户必须经过淘米过程,这是不方便使用,但买家和卖家都习惯了,并不感到惊讶。
然而,王永青从这一普遍现象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带领他的两个弟弟一起努力工作,不怕麻烦,在出售前一点一点地捡碎米,如谷壳和沙子。这样,王永青米店销售的大米质量将达到更高的水平,受到顾客的高度赞扬。米店的生意也日益兴隆。
我曾在《营销人的自我营销》说过:“营销是销售的艺术,是满足他人的策略,是提高成本效益的智慧。”在这里,王永青通过提高性价比实现了大米的良好营销。在当时的情况下,提高性价比是很简单的,就是拣沙子和石头。这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也是任何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然而,正是这项琐碎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使王永青实现了提高性价比的目标。
在提高稻米质量的同时,王永青更进一步。那时,用户来买大米,然后自己把它运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没什么,但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却是极大的不便。那时,年轻人忙于谋生和长时间工作,所以买米不方便。购买大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承担。王永青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所以他超越了常规,把货物送到了他家。这种对顾客友好的服务措施很受顾客欢迎。
当时,没有提到送货上门,所以增加这项服务是一项创新。
送货上门也有很多细节要做。即使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也就是把货物送到顾客家,并根据需要把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即使货物已经完成。那么,王永青是怎么做到的呢?
每次他给新顾客送饭时,王永青都会仔细记录下这个家庭的饭盒容量,并询问有多少人吃饭,多少成年人,多少儿童,以及每个人吃多少。基于此,他估计了下一次家庭购买大米的大概时间,并把它写在笔记本上。到时候,他会主动把相应数量的大米送到顾客家,而不用等顾客来。
王永青没有给顾客送大米,但也帮助人们把大米倒进饭盒。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会把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然后倒入新米,把旧米放在上层,这样旧米就不会因为长时间存放而变质。王永青的优质服务深深打动了许多顾客,赢得了许多顾客。
不仅如此,在运送大米的过程中,王永青还了解到,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家庭靠工作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在发薪日之前就已经缺钱了。由于王永青是自愿送货上门的,他必须在送货后收钱。有时他会遇到一些顾客,他们缺钱,暂时无力支付,这会让每个人都很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永青采取了按时送饭的方式,不是马上收钱,而是同意付款当天在家里收钱,解决了对方因缺钱而尴尬的问题。它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深受顾客欢迎,使接受服务的顾客成为王永青的忠实顾客。王永青的米店也因此繁荣昌盛。
王永青每次送饭都做得非常好,这使他能够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服务他的顾客,让他们成为他的忠实顾客,并为他的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王永青一丝不苟、务实的服务方式让嘉义人知道,在米西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的王永青,他把米送到自己家。受欢迎后,王永青的生意蒸蒸日上。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本积累和顾客积累,王永青建立了自己的碾米厂,并在离最繁华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栋比原来大几倍的房子。正面用于铺路,内侧用于碾米。就这样,王永青从一家小米店开始了他的台湾首富生涯。
在职业生涯发展之后,王永青在管理企业时也注重每一个细节。王永青对每个细节的把握给他的下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许多人批评他“只看树,不看森林”,并敦促他了解美国的管理,把细节放在一边,把重点放在大政策上。针对这一批评,王永青回答说:“我不仅有一个大政策,而且还越来越注重管理,如操作人员的技能、操作方法、机械配置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都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研究这些细节,我们将细分每一个操作动作,研究它是否合理,以及它是否可以将两个人的工作量减少到一个人,从而将生产率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可以照顾两台机器,从而将生产率提高四倍。”
王永青认为,正是这种对细微差别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他认为美国的管理层太老了。他们只重视“表面”和“线”,而忽视“点”。他认为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点”。所有事物的基本问题仍然是“点”。只要“点”是真正完美的,那么“线”和“面”也是简单的。
3、关于注重细节的名人事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在路上,他发现了一个破碎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但是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弯下腰,一言不发地捡起马蹄铁。他用它从铁匠那里得到三便士,用这些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出城后,两人继续在茫茫荒野中旅行。耶稣猜想彼得非常渴,所以他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了出来。彼得一看到它就把它捡起来吃了。当耶稣走路迷路时,彼得笨拙地弯了18下腰。
然后耶稣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刚才弯过一次腰,你就不会一直弯下去了。如果你不做小事,将来你会做更小的事情。”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故事
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洪水,农民们修建了一条高耸的长堤。一天,一位老农偶尔发现蚁群的数量急剧增加。老农心想:这些蚁巢会影响常棣的安全吗?他打算回村子报到,并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你还怕这么长的堤坝上的几只小蚂蚁吗?"然后他带着老农夫一起去了田里。在暴风雨的夜晚,黄河汹涌澎湃。
咆哮的河水开始从蚁巢中渗透出来,然后喷射出来,最后冲破了长长的堤坝,淹没了沿岸的大村庄和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