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2001年
院士人数:
一个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一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一
重庆文理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重庆师范学院和禹州教育学院分别成立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两所学校合并为玉溪大学。2005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学校位于永川区,距离重庆主城区56公里。它有红河和星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1719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藏书175万册,教学设备总价值1.7亿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电子阅览室设施齐全,校园网设备先进,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职称100余人,副高级职称230余人,博士180余人,硕士680余人,外籍教师10余人,外聘专家教授100余人。
学校确立了“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应用型、管理创新、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区域、多学科、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学校设有50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科学、工程、管理、艺术、教育、农业、法律和经济等9个主要学科。全日制本科生有2万多名,本科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来自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70多名留学生;我们与市内外12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我们有40多名兼职研究生导师,共同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该校毕业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市),大部分已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力量。2012-2013年,该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国最具典型毕业生就业经验的50所大学”。
三年来,科研项目持续增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6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280多个,科研收入3000多万元。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大幅增加,SCI和SSCI收录论文160多篇,授权专利100多项。学校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先后建立了重庆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研究所、重庆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园林花卉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微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级特色科研平台。在光电材料与器件、特色植物种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品牌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们已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它拥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出版物,如《重庆文理学院学报》和《重庆高教研究》。
学校坚持管理创新,实行“三化”管理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当代高校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第六届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校三标一体化教育质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升格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风景园林专业被确立为国家专业建设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玉溪风景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确立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共获得19项市级教学成果奖、50多个市级优质工程项目和98个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名教师被选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学校还荣获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示范学校”、“全国先进校园文化单位”、“重庆市“五一”劳动证书”、“重庆市“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我们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以建立友好的学校关系。我们在学生交流、访问学者交流、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设立了公共项目,将俄罗斯送出国留学,与美国和马来西亚的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在美国和新加坡进行带薪实习,并在菲律宾学习。与永川、大足、彭水、垫江、丹寨县、贵州省绍兴市、岳城区等区县建立“校地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与重庆德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得到了党、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副部长,有关部门领导,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黄,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黄振东, 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王、等领导来校视察调研,对学校的思想、发展模式、改革和学校的全面改革、多角度创新、非常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誉为“文理现象”。
今天,重庆文理学院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教育是服务,学生是客户,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性、多学科、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