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间: 1958 院士人数: 一个人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1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4
浙江海洋大学成立于1958年,1998年与舟山师范学院合并。此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化学校、舟山商学院等学校(单位)相继加入(进入)。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所学校几次改变了它的位置,并且经历了一些变化。它积累并形成了“纳江河为海,精益求精”的座右铭精神。现已发展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省级本科大学,以海洋为特色,科学、农业、工程、文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总占地面积2500多亩,其中——主校区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校园四面环山,景色宜人,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藏书160多万册,教学科研设备近2亿元。有12所二级学院,包括海洋科技学院,以及——所独立学院,包括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各类全日制学生超过15,000人。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海洋科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共有本科专业44个,其中国家专业建设点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优势专业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专业9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行政管理),首批招生5个。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与海洋、港口与航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浙江海洋大学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杨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野外实践基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践基地)、中国第一个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和国家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一项(第三完成单元),浙江省一等奖三项(含第三完成单元),二等奖九项。学生多次获得课外科技和体育竞赛一等奖。《蓝色报告》社会实践系列调查报告的收集得到了现任浙江省委书记、现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一封信的证实。“浙江骄傲人”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段骄傲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脱颖而出。“海洋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该校被列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的国家级大学。毕业生很受雇主的欢迎,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支撑,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水产品、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海洋生物医学、油气储运工程),3个海洋科学、水产品、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11个两个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渔业、养殖、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及同等硕士学位授权权。在教育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学校海洋科学、水产、船舶和海洋工程三大学科均取得了良好的排名,海洋科学进入了全国同类学科前五名。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设施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与地方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联合工程实验室)。七个省部级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设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东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勘探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渔业设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1个省部级服务平台(浙江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9个省部级研究中心(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江海通达新型船型研发中心、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关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浙江海洋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先进船舶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海洋功能保健品研发中心)、2个省部级监测站(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东海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监测站)和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成立了浙江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学校被评为国家渔业局首批一级海洋渔业船员培训机构之一。在历史上,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两次二等奖和六次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提出并通过了一项在夏季暂停在东海捕鱼的提议。近年来,主持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计划、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研究经费达到8000万元。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唯一的海域基准价格验证标准《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中国第一个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地方标准《浙江省海域评估规范》和世界第一条石首鱼——大黄鱼的全基因组序列图。有1200多项授权专利,包括200多项发明专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特别奖、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省科技一等奖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850余人,医生150余人,教授110余人。近百名教师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蒋倩人才等培养援助项目。他们拥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级“千人计划”获得者、钱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们拥有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和教学大师。物理海洋学家、环境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世淼为名誉院长。聘请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尹鸿福等专家在学校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洋腐蚀与防护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宝荣、海洋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军事医学和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等专家担任该校客座教授。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的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国家科技部海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情报引进园(共建)。它有权招收外国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我们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挪威和其他国家(地区)以外的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海洋技术大学共同组织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了学生交流,并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多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博士培训项目。每年,我们都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到国外相关大学(地区)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1世纪是海洋世纪。科学和教育是开发海洋的第一要务。国务院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等明确提出在舟山“建设国家海洋科学教育基地”,“努力把浙江海洋大学建设成为海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利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机遇,坚持立足新区、面向海洋、走向世界,坚持内涵发展、协同创新、国际化办学,进一步优化结构、提炼特色、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海洋大学,成为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科技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进载体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上数据截至2014年3月)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