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60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一个 博士学位数量: -a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24
内蒙古财经大学成立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财经类多学科大学。它主要从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它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科学,法律、文化和工业协调发展。 这所学校现在有21,300多名学生,他们来自普通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类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有四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三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4个本科专业和21个蒙汉双语教学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学科7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5个;19所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6个科研教学辅助机构;一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国家专业和一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研究咨询基地、经济管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再教育基地、全国蒙古族和汉族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齐全。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培训中心、网络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模拟培训教学设施。——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是自治区最大的文科实验中心,也是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和硬件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双基”合格实验室。该图书馆藏书220万册(150多万册纸质图书和70多万册电子图书);引进了CNKI系列数据库、EBSCO、蜀生家庭数字图书馆、BVD外文系列数据库、CNKI学者成绩表和30多个以经济管理为主的数据库。已经建立了一个收集文件的书目数据库。整个图书馆采用大开放模式,设立集收藏、借阅、阅读、咨询、检索于一体的阅览室(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了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 教师团队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高层次人才建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的骨干队伍。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005名,高级职称专职教师481名,博士、博士生261名,76%的专职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专家12名,在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级候选人18名,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候选人3名,自治区教师7名,自治区“草原人才”工程候选人5名,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9名。 教学改革学校将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金融、会计等专业进行了“双证制”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科研院所一直把为国家和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学校共承担了57个国家项目,其中包括34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和1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三个项目由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七个项目由教育部资助,三个项目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资助。实施了261个省部级项目,各级各类项目逐年稳步增长。发表各级各类论文5346篇,其中核心期刊3218篇,占60%。总共出版了441部专著和教材。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20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2项。 目前,我校正着力提高人才、学科和科研的创新能力,聚集社会各界资源,大力推进与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合不同需求和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学校目前拥有“中蒙经贸合作和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合作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少数民族高等金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基地。拥有“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社会形势与舆论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个自治区研究基地。拥有自治区高校创新平台“会计信息实验与培训创新教育实验室”、两个自治区学术创新团队和19个校级虚拟研究机构。 学校有三种期刊,《财经理论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和《民族财经研究》(蒙古文版)。其中,《《财经理论研究》》被评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100强期刊之一,全区高校精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增刊)。《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是全区优秀期刊,《民族财经研究》是全国唯一的蒙古文版财经专业期刊。 人才培养学校牢固确立了教学中心的地位,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把德育作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稳步提高。目前,它已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放招生。多年来,该专业的首次自愿注册率一直保持在100%,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和金融是一批本科专业中的五个专业。公司成立50年来,培养了1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自治区金融系统、税务系统和工商系统的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中,近30%是我校毕业生。他们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招生就业学校不断完善以就业带动招生就业、提升培训质量的“招生-培训-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多年来,学校的每一批录取分数一直明显高于自治区的最低控制线。学校全面推行双班组长就业制度,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全年解决就业、全程指导就业的工作格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自治区的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