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小学资讯

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2020-03-23 浏览:

创建时间: 1951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8. 博士学位数量: -a

学生人数: 超过28,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78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青岛农业大学,原名莱阳农业大学,创建于1951年。2001年,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其地址由莱阳市改为青岛市城阳区。自成立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8万多名全日制毕业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孙和玉米育种专家是校友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以农为本、以农为本、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07年由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牌大学”。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农业、工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大学。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园林与森林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动画与媒体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院、合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海都学院(独立学院)和体育系。拥有本科专业7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中心3个,两个学科硕士学位中心78个。目前,有超过28,000名全日制大学生和研究生。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胶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4291亩,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7亿元。该图书馆有纸质藏书2,179,600册,共有电子图书2,486,300册。学校有1493名专职教师,其中619名具有高级职称,523名医生和792名硕士。有1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的专家、9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1名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7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名山东省教学名师和24名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5名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7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测试站站长、3名首席专家、30名岗位专家、3名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测试站站长、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R&D推广平台,即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农村建设研究所,这是动漫产业的核心技术。该校参与了国家小麦和玉米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领导并参与了五个省级合作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执着的职业精神、严谨朴素的作风、突出的创新创业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面向“三农”,培养下决心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下去、留在、用好、做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成了2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的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专业、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专业、17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试点专业、27个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试点课程、9个省级专项基金课程和2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他在山东省获得了7项二等奖和4项三等奖。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已建立了591个大学生创新培训项目,其中147个是国家级项目。90个创业培训方案,其中25个在国家一级;他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了104项国家和国际奖项以及252项省级奖项。毕业生受到雇主的广泛欢迎,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第三,科研院所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共承担了996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89个,省部级项目272个。年度科研经费连续三年超过1亿元。“十二五”以来,已有107个植物新品种被审定,107项发明被授予专利。共颁发科研奖励17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1978年以来,学校已获得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央视新闻联播、科技博览会等节目多次报道了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在学校的传播。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和海洋真菌、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育种、植物保护、旱作农业、根茎作物生产机械设备、动物病害防治、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通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该校就开创了中国北方大面积1000公斤以上小麦栽培的理论和技术,80年代开创了大面积1000公斤以上夏玉米栽培的理论和技术,90年代开创了大面积1000公斤以上旱地小麦栽培和800公斤以上夏花生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北方的粮油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以来,学校根据大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学校与青岛、烟台、淄博、聊城、潍坊、滨州、威海、苏州(安徽)等8个城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区域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180多个生产、科研基地,搭建了广泛的科技服务平台。学校在东营市利津县猫坨村成立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并与栖霞市合作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研究所”。学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指导,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展了生产技术培训、食品安全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合作人才培训等多种社会培训。每年培训40,000多名各类人员。通过与涉农企业的科技研发合作,与政府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对接会议上的共同努力,以及通过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向公众开放教学资源,有效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服务区延伸至东北三省和新疆、贵州、云南、安徽、内蒙古等地。“十二五”以来,已有40多项技术和品种被省农业厅和青岛市农委确定为优势技术和品种,5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先进单位。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美国的康奈尔大学、韩国的首尔大学、荷兰的瓦赫宁大学和联合王国的敦提阿伯丁大学。双方都派出了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
THE END

上一篇 : 大连交通大学

上一篇 : 上海电力学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