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8 院士人数: 两个
关键学科: -一 博士学位数量: 1
学生人数: 40,000到5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85
江西工业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该校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它成为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教育部共同设立的大学。学校是以科技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程、科学、经济、管理、法律、文学、教育学、艺术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它在全国范围内开放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学生。这是一所评估宝钢教育奖的大学。它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的摇篮”。该校在赣州和南昌有四个校区。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古都”的美誉。学校于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教育。目前,有14所学院和18所科研机构,各类学生超过4万人,其中全日制学生超过3万人。毕业生因其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诚实、扎实、务实”的特点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就业率一度一直处于江西高校的前列。2011年,毕业生在具有典型国家就业经验的高校中被评为“50强”。根据中国500所顶尖首席执行官大学的排名,我们学校在2012年排名第五。学校拥有博士后研究站、博士后研究站、“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生人才培养项目,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69个,工程硕士学位项目15个,本科项目66个(其中40个在江西、安徽、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海南、青海、新疆、贵州、广西、四川、山东等23个省市首批本科招生), 具有推荐优秀本科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学硕士(JM)、工程管理硕士(MEM)的培养单位。 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专业,6个国家级优秀项目,2个省级高水平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示范硕士,6个江西省优秀项目,19个江西省专业项目。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学术严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60多名国家级“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候选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有2名“井冈山学者”特聘教授、“江西-鄱阳湖蔡颖555工程”领军人才、“井冈山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候选人和近200名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顾德生、周、邱等一批学者和1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也先后受聘为该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到该校任教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率先在全国试点“3 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代表江西省高校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学、文化、体育竞赛中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荣誉。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江西省取得了零一等奖的突破。在德国红点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中国工业设计精英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表演舞蹈大赛、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奖数量一直稳坐江西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服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了采矿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钨、铜、稀土和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管理、科学和法律等新兴学科在中国也越来越受欢迎。五年来,承担了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2000多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7亿元。获国家、省部级奖励8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科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全国29个省市。多年来,与中国铝业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钢集团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100多家大中型钢铁和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开展了硕士研究生交流、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国际联合培训项目。与纽约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莱比锡工程经济与文化学院、图卢兹大学、全州大学等合作。特别是,它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20多年的合作和交流。双方每年都进行多次师生互访,共同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学校也被国务院批准为华侨教育基地,并计划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学校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开展稀土技术、澳大利亚高效磨矿和高效细粒浮选技术、选矿计算机模拟和半自磨机放大选择及优化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印尼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交流机制和全面的技术合作发展平台。曾承担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矿山开采信息化”、卢旺达“氧化钽和氧化铌制备中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和“褐铁矿磁化熔炼烧结及磁选开发”等十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