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6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1 博士学位数量: 13
学生人数: 10000-20000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84
青海师范大学成立于1956年。该校以本科教育为重点,融合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它的学科涵盖文学、科学、法律、工程、经济、教育、历史、管理和艺术等九大类,已成为以文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高原地区和民族特色的省级重点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西部地区藏汉双语理科教师重点培训机构、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培训试点机构、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汉语水平测试考官、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入选单位、CALIS青海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青海省重点节点机构、全国50所具有典型毕业生就业经验的高校之一。它有资格推荐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无需试用。学校拥有一所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中共中央设立的二级学院和16个教学部门。有23个研究机构和3所附属中学,包括班禅研究所、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和西藏信息研究中心。目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61个本科专业,包括4个国家级专业、3个省级专业、1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3个省级精品课程。有基础实验室11个,优势特色实验室10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有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学生13000多人,教职工1361人,专业技术人员985人。其中,教授222人,副教授338人,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1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9个省级教学团队。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选择了2个学科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选择了6个学科团队,青海省“135”人才工程选择了20个学科团队,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择了11个学科团队作为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学校承担了40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1个国家“863”项目和2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玛沁藏文平台、字库、藏汉英电子词典”项目获得2008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使中国继续保持在世界藏文信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科技支撑计划。学校高海拔运动教育和训练的特点突出,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教学,重视科研,办出特色,争创名校”的办学理念。遵循“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实施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它培养了成千上万各类人才,为青海省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已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我们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普罗维登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布鲁姆堡大学、蒙大拿大学、犹他大学、犹他谷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日本铃鹿短期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马六甲理工大学和土耳其大学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学校先后荣获“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军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全国团结先进集体”、“全国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色模范单位”、“青海省模范集体”、“省级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将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扎实做好“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努力把青海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藏汉双语教师培训突出、国内影响力和西部影响力大的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