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83 院士人数: 七个
关键学科: 5. 博士学位数量: 9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54
1980年,中国成立了深圳经济特区。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深圳大学。学校位于南山半岛,面对后海,远眺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信任学校,把学校建设成为为特区提供骨干人才、高端人才培养、高端智力服务和高端科技成果的特区大学,成为进入国际舞台、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平等交流、相互反思的窗口大学,成为努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验大学。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区大学的建设。两院院士张伟教授是第一任院长。清华大学为主,辅助建设,电子学科;北京大学是中国和外国语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是经济和管理学科援助的主要提供者。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特区大学建设。香港企业家、余元平、胡、梁国勋、南太平洋集团、三星集团、杜邦公司等18家大型国企和一批深圳校友企业捐资助学。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特区大学。一九八四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叫我们做好工作。1993年夏天,江泽民同志题写了这所学校的名字。在其24年的历史中,深圳大学一直紧跟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1995年通过了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所学校实行学院制。有23所学院,包括师范学院、文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通信学院、经济学院、财务会计学院(筹)、管理学院、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高尔夫学院(民用办公辅助设备)、成人教育学院等。研究生部、体育与研究部、社会科学部和外国学生教育与研究部等四个司;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体育馆中心等三个教学辅助单位。学校纪律严明。拥有52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项目(包括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3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硕士学位项目(政治经济学、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项目),整合了文学、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工程、管理等7个学科。这所学校规模适中。目前,在校本科生19437人,研究生1651人,博士研究生22人(联合培养),各类留学生609人,成人教育学生16745人。这所学校坚持为本科生建立一所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确立并践行“区别教学、因材施教、培养人才、体验式”的原则;办学就是学生 学校坚持通过纪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文学艺术、通信、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和化学、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和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 .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1 .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 .深圳重点实验室(深圳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特殊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 .教育部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媒体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 .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这所学校坚持通过科学研究来加强学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评价体系,设立政府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和重大项目奖。2003年至2006年,承担了615个垂直科研项目,包括112个“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和25个国防科研项目。承担818个横向科研项目。教师发表了5,787篇论文,其中1,019篇被收录在SCI、EI和ISTP。他出版了224部专著和30部译本。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实际科研支出6100万元,2006年超过9000万元,其中横向项目支出超过5000万元。这所学校有优秀的教师。2006年8月,共有1,795名教师和1,221名专职教师。有236名高职称专职教师,456名高职称专职教师。有510个硕士学位和464个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44名、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4名、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名、国家级优秀教师3名、国家“新世纪100万人才工程”入选2名。 2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入选广东省著名教师,12名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目标。 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岁。学校有6名特别院士和两名院士。教学和研究设施非常好。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在校生78.48平方米。教学楼总建筑面积59.62万平方米(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管理34.5499万平方米,学生18.83万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万平方米,实验室10.256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室5.0450万平方米),图书馆5.1589万平方米,体育设施6.2542万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4.12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