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56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4. 博士学位数量: 36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15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成都地质勘查院。同年3月27日,教育部、地质部联合下发文件,以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程系为依托,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勘查院的部分干部和教师组成成都地质勘查院,该院成立后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成立后,有些人进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原石油系,有些人进入了第二系和第三系。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该校成为中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所招收博士生的大学。成都地勘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商学院与有色金属地质工作者大学合并)。学校隶属于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组建,主要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学校位于成都市区,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科学技术为主体,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和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它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有权批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这是教育部的“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校本部目前共有29,124名大学生,包括27,403名本科生和1,721名大学生。这所大学有5387名硕士学位学生。学校现在有3326名教职员工,其中236名是教授,496名是副教授。截至2014年5月,已有1人被授予“国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被授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被授予“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百万工程带头人)”,8人被授予“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候选人”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3名,四川省“百人计划”成员5名,国务院政府专项补助成员96名,四川省杰出贡献专家27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9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 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国家教学团队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团队1人,四川省教学团队6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本科教学单位。学校连续7年被授予“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被授予“2011-201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典型经验学院”(全国50强)称号 学校现有16所教学学院、1所沉积地质研究所和1所地质调查研究所。现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省级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有7个国家“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含自主招生方向)和18个省级“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拥有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其学科涵盖10个主要学科,如科学、工程、文化、管理、经济、法律、哲学、农业、教学和艺术。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本科实践教育基地和2个省级本科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本科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和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库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由我校牵头的“四川2011合作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普及基地。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 学校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和城市环境、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土地出让计划项目等。截至2013年,学校已获得838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申请了728项专利,其中321项获得授权。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表彰10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5项国家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12项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和22项三等奖。在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竞赛中,他们获得了1项国家银奖、1项铜奖、5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10项三等奖。在数学建模竞赛中,他们获得了24项立功成就奖、48项荣誉奖、72项成功参与者奖、21项国家一等奖、30项二等奖、72项省级一等奖、72项二等奖 学校现在有6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学校拥有享誉西方乃至全国的自然博物馆,收藏有10多万件标本,包括“合川河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龙场铁陨石”等国家级和世界级精品和珍品。博物馆被授予区、市、省、县各级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拥有印刷书刊196万册,数字资源数据库50余个,电子图书218万册,电子期刊2.6万种。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模式,实现印刷文献与数字信息的和谐统一。图书馆在中国国土资源的西南部有一个科技查新站,在四川省的高校有一个文献传递服务中心。学校档案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它们是符合科技机构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学校还主办6种学术期刊,包括1种“百种优秀中国学术期刊”、2种CSCD核心期刊、3种中国核心期刊和4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以服务国家、产业和地方经济为己任,迄今已向社会输送了141,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包括两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和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测、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优异表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不甘示弱,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学以致用”的学术理念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搭建的平台上,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它正以英雄般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努力建设一所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