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小学资讯

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2020-03-23 浏览:

创建时间: 1958 院士人数: 四个

关键学科: 10 博士学位数量: 39

学生人数: 两万到三万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30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8年。它是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系(原兰州铁道学院)共同创办的,是中国第三所铁道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该校在铁道部的领导下,实行了行业办学管理制度。2000年,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将其划归甘肃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校园占地1565亩,有3个校区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建筑面积88.88万平方米,总资产23.37亿元,固定资产13.23亿元,教学实验设备2.42亿元。图书馆藏书222.2万册,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电子图书49.2万册,音像资料3.5万册。它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28335人,其中本科生22400人,硕士3119人,博士193人,高职学生2600人,国防生346人,留学生207人。有20,595名注册成人教育学生。学校拥有2,277名教职员工,包括1,455名专职教师、4名院士、786名教授和副教授。有23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新世纪100万人才工程、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的国家级候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铁道部科技青年拔尖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农业和法律等七大学科。目前,共有62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予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105个学科。研究生培养类型包括全日制学位、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在职工程硕士,以及与研究生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校在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学科在国内高校具有较强的实力。在风能太阳能、绿色真空镀膜、防尘技术、绿色生态农药、印染艺术创作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 目前有20所学院和一个体育系,包括研究生院、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国际中文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铁路技术学院、国际电子工程学院 学校是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西北地区铁道部继续教育基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基地。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选拔和训练预备役军官的学院之一。2003年,学校开始培养海外学生。2008年,它成为中国政府为海外学生设立的奖学金机构,培养和招收了来自24个国家的1500多名海外学生。2005年,学校成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学院,招收和培养了134名高水平运动员。2006年,学校获得了优秀本科生免试资格,并推荐了513名研究生。2009年,学校成为国家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我校成为教育部实施的第二批“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 学校积极探索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与本科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教育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使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中国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我校平均就业率为96.60%,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2012年,我校被评为“2011-2012年大学毕业生典型就业经历50强大学”。 学校积极发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它与30多所外国大学、教育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 2.2 "、" 1.31 "和" 3.1 "模式,开展了联合教育项目,培训了200多名学生。此外,200名中青年教师被派往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深造、攻读学位和开展科研合作。近100名外国专家学者应邀在该校交流讲座。 学校以“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为纽带,先后与120多个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学生、科研和生产合作的道路越来越宽。 经过55年的建设和发展,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就业形势、创新能力、对外交流、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等一批核心办学指标均处于省级高校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全体师生将共同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程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
THE END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