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小学师范咨询网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小学资讯

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2020-03-23 浏览:

创建时间: 1950 院士人数: 五个

关键学科: 1 博士学位数量: 76

学生人数: 30,000到4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165

山东师范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的精神魅力,与祖国共进,与时俱进,谱写了教书育人、创新发展的绚丽篇章。 山东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创办师范学院的时候。1903年,师范学校与山东大学堂分离,正式成立山东师范学校。山东师范学院成立于1944年,1948年1月改为山东师范学院。济南解放后,部分并入华东大学教育学院。1950年10月,山东师范大学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最早的大学之一。1952年,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重组,同时将齐鲁大学原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系合并。1958年,学校的体育系和艺术系相继分离,山东体育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现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独立成立。1970年,学校当局和一些部门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政府及其大部分部门迁回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分校(现聊城大学的前身)也成立了。1981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定为省级重点大学。同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1994年11月,被山东省政府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2001年4月,山东化学工业学校成立并发展至今。目前,学校有36000多名全日制学生,包括近500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有15,000多名成人教育学生和400多名长期和短期外国学生。 齐鲁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它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它有尊重教师和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山东师范大学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成长,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与发展同步发展,追求科学真理,继承齐鲁文化,培养优秀人才,锻造“尊重人才、注重成绩、争取成功”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弘扬道德、理解抱负、博学多才、锲而不舍”的校训和“爱国爱校、做教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显示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已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遗产地和山东人文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为全国和山东省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和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分校本部和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条件齐全。学校位于美丽的千佛山脚下,环境优美,风格古朴典雅,学术背景丰富。长庆校园,湖光山色,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学校占地面积近4000亩,建筑面积120.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54亿元。Th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3所学院,74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后研究站,10个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予两个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予两个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科学、工程、管理、艺术等十大学科。学科布局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范与非师范学科协调,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山东省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现当代中国文学)、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学科(教育学原理)、22个重点学科,其中11个重点学科具有省级特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12个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包括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文学硕士、体育硕士、中国国际教育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拥有——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药及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设有山东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山东外语培训中心、山东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光电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城市环境安全预警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知识产权研究培训中心、山东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地方历史研究基地、山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语文教育基地、山东大学师德建设研究基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38家省级科研培训机构。 自优秀教学团队成立以来,先后有张毅、傅桐贤、田中基、薛绥智、庄伟时、严、冯、秦喜康、刘作昌、安、关美姑、刘润洲、张、等一批著名教师。都集中在教学上,集中在学习上,并且在学习之后致力于学习。今天的山东师范大学充满了著名的教师和人才。现有教职工2622人,其中专职教师1839人,教授、研究员32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70人。489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831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一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九人先后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其中1人入选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一、二级,2人入选“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候选人,1人入选国家“四位一体”人才,4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14人分别获国家先进工作者、国家模范教师和国家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教师道德先进个人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84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人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其中1人被评为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一级候选人,8人被授予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2人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家,20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1人被授予省教学名师称号,17人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41名被评为山东省拔尖专业技术人才,2名被授予山东省十佳优秀青年称号,1名被授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名获得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学校的现代世界历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道德教育原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教学团队。6人当选为全国党代会委员,5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2次,4人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9次。五名院士先后担任该校的双任院士。任命冯之浚、王蒙、钱中文、杨国桢、龚常德、卢大道、顾明远、薛荣久、杜维明、李雪芹、牟钟健、周晓艳、欧阳中石、张增辉、朱健康等1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的可靠保证。 学校始终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以系统的教学改革项目培育教学成果,公司获得1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10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居山东省高校首位。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四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九个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37个省级精品课程、12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一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总编辑兼总编辑 科研实力雄厚的学校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任务,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五”以来,学校承担了1862个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主持了227个国家“863”、“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和977个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专著1387部,学术论文10140篇。高水平获奖成果数量居省级高校首位,先后获得237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1项,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奖励16项。一人获得“全国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提名。一人获得了国家“发明和企业家奖”。其中一项成果获得2010年山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一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唐波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主持开发“磷矿粉直接生产硫基或氯基三元复合肥新技术”和“重要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分别获得2001年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齐教授的学术成果《冲突与整合:二十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获第二、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义勤教授的长篇论文《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获得2005年鲁迅文学奖。学校拥有6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5种为核心期刊,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1991年与国家科委联合创办的国家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26个省级及以上研究所,包括中国核物理学会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委员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山东植物学会、山东地理学会、山东心理学会、山东古典文学学会、山东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山东伦理学会,均隶属于我校。学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了100多项技术转让合同,与23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了综合合作关系或试点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共同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荣获山东省富民强省劳动证书和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 繁荣校园文化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齐鲁文化,融合校园精神,形成健康优雅、诚信和谐、鼓舞人心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先后举办了8次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竞赛、12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挑战杯”竞赛、19次“山东师范大学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8次培养100名优秀学生竞赛。1999年启动的“新世纪论坛”活动已成为学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品牌,并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国内外学校与高水平机构、科研院所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和朝鲜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75个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在联合办学、师生交流、文化学术交流、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领域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先后召开了2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包括植物抗逆性基因: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偏微分方程与数值分析国际会议、第62届国际心理学家理事会学术会议、齐鲁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家思想与孟子国际研讨会、2009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医学与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等。在国外合作建设2所孔子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外国留学生在校规模进一步扩大。 优良的教育质量、严谨的学术、严谨的教学的优良传统,以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大学,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大学。学校党委被山东省委命名为“省防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授予“省防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预招先进集体、山东省创业教育示范大学,并荣获国家无偿献血促进奖。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得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多年来一直位居省级高校前列。近年来,三个班集体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一名学生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六名学生获得了“全国三好学生”和“全国优秀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的称号。一名学生在雅典残奥会和北京残奥会上获得男子乒乓球冠军,为中国残奥会实现了该项目的零金牌突破。学校女子排球队六次获得中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冠军。我们的教练和运动员为广州亚运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被省政府授予一等奖和“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受到了雇主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省部级领导干部、文化艺术和体育精英、优秀企业家。大多数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工作,为国家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中国一流的综合师范大学。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
THE END

上一篇 : 浙江师范大学

上一篇 : 首都师范大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