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 1941 院士人数: -人员
关键学科: 2. 博士学位数量: 59
学生人数: 30,000到4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228
有着崇高的目标,爱国的奉献精神,努力工作和不懈的自我完善。 黑龙江大学是由教育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一所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它位于北方的冰城哈尔滨。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院的俄罗斯队。70多年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的框架下,推动和服务于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进,强化了俄罗斯学科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实现了与俄罗斯在人才培养方向、科研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多方位对接,形成了全国高校独特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最全面、专业覆盖面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它坚持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为当地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提供高端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科技服务和文化引导。“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管理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其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几个学科已经进入中国一流行列。外语文学学科排名第六,哲学学科排名第十,法律学科排名第二十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第二十六,化学学科排名第二十九。此外,该校多年来一直位居中国百强大学之列,并于《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年进入重点大学行列。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它共有31个系。它有78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律、教学、文学、历史、科学、工业、农业、管理和艺术等11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类别12个。它可以设立两个学科的54个博士项目和两个学科的199个硕士项目。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栽培),1个学科群和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它有7个博士后研究站和3个博士后研究站。目前,拥有国家级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5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它被选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34个教材,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共同建立的中俄学院被教育部列为17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之一。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优良,教学效果显著。2001年和2008年,教育部获得了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校园占地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1亿元。它收藏了400多万本书。它有一个可以容纳3万多名学生的大学城。它还拥有先进的学校基础设施,如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餐饮中心,以及现代教学资源,如宽带校园网和多媒体。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大批著名教师和人才。现有教师近3000人,其中专职教师近1766人,研究生导师719人,高级职称教师973人。其中,6所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奖”,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9位,在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荣获200余人次;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候选人21名、国家级“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普京奖获得者1名、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74名。 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研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立足点,走研究型学校之路。目前,拥有数百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包括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功能无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改良中心、国家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基地、甜菜质量监督中心。 农业部检验检测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和地方光纤传感技术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项目,拥有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 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高等院校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高等院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俄罗斯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等3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 现已基本形成多学科、立体、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十五”以来,共获得17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2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EI和CSSCI连续多年收录论文700余篇,共获得科研成果21400余项。其中,国家、部委和省级奖励成果80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7项。教授和潘教授主持编写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得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俄罗斯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 《外语学刊》 《自然科学学报》 《中国糖料》 《满语研究》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黑龙江教育》 《北方法学》 《俄罗斯学刊》(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出版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了“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理念。黑龙江大学通过整合、凝聚、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和校企合作,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它正努力为加强高等教育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了“智库”和“思想库”的作用。围绕龙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黑龙江大学参与了广泛的决策咨询,承担了高层次项目和应用研究课题,参与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担任实用部门顾问等形式,为当地经济建设、与俄罗斯的经贸文化交流和边境文化大省建设服务。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了科学与工程的优势,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工业、电子信息等领域。我国首个集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品等科研项目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龙江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批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年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工业大学书城是中国高校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并荣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地方高校出版社的杰出代表,获得了中国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奖项。并荣获“出版网站百强”荣誉称号。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培育优秀的校风、学风、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素质教育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成功承担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要运动员村的任务,开创了中国高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体育赛事的先例。他成功举办了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教育部主办的“五月之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等多项国内外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搭建了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术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示范单位”、“省十大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突出教育国际化、开放化的特点,高度重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汉语国际交流合作与推广平台。到目前为止,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