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间: 1896 院士人数: 五个
关键学科: 7. 博士学位数量: 52
学生人数: 30,000到40,000人 硕士学位项目数量: 96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特色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是教育部直属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大学进入“2011计划”,并拥有研究生院。它位于成都,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原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学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它是土木工程、运输工程和采矿冶金工程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它也是交通大学最早的两个来源之一。唐山交通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康奈尔”。11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灌输文化,保持沟通”的历史使命,发扬“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做任何事情都要忠诚宽容”的校训。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以罗、吴敬湖、李、顾、黄寿恒、“四少”罗和、朱泰新、许、等为代表,他们都是学贯中西、孜孜不倦的教人。他们培养了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创始人朱克真、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大师林同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忠。中国现代植物学奠基人钱,著名建筑师庄俊,二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陈能宽、姚,以著名科学家林通化、张炜、刘辉先、周慧久、庄,工程大师杜振源、赵祖康、侯家元、王居谦、龚,革命先驱、吴怀让、李为代表的30多万人,实业家、徐心流、贝祖毅、李国伟、杨玉秋。在师生中,有57名来自国内外的院士,3名“两枚炸弹,一颗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名来自1933年穆图系同班的院士。高考制度恢复后,在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两所学院中,几乎所有当选的院士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拥有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最完整的专业体系和最充足的核心资源。它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创造了100多位中国和世界领袖,如高铁、磁悬浮和土木工程。它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尤其是为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评论说:“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人才。早年有一个叫杨杏佛的人参加了革命。他牺牲后,鲁迅专门写了诗悼念他。朱克真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并创立了物候学。另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钱塘江大桥1896年,在津冀铁路总工程师克劳德·威廉·金德的倡议下,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向光绪皇帝报告,学校已获批准设立。山海关北洋铁路学校正式成立,北洋铁路局局长吴调清被任命为首任校长。1900年,“中国现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指导该校学生进行实践。由于对学校的热爱和杰出的声誉,他后来被选为校友会的首任主任。1916年毕业的茅以升,长期在学校教书,曾四次担任校长,这与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经历了八国联军的侵略和日本侵华的艰难。在“世界第一关”山海关之后,它行进了5万英里 今天,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的格局。拥有“镜湖为镜,竹影为十字”的成都九里校区,有“虹桥杜菲、杨柳依依”的成都西浦校区,以及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风景区内的世界唯一的峨眉校区——,总面积约5000亩。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拥有19所学院、75个重点本科专业(含12个国家级专业)、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汽车工程等1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专业和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凭借其在工程领域的专长、科学与技术的交叉以及艺术与科学的渗透,它已经形成了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学科的“四大学科”。交通工程一级学科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等学科也位居全国第一。现有专职教师2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成员11人,著名教授、讲座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教学名师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40多名院士也被聘为兼职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赖因哈德·泽尔腾和道格拉斯·奥谢罗夫被聘为名誉教授。铁路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从詹天佑领导的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铁路——京张铁路,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至成都铁路的建设。从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上第一台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中国首列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的成功运行试验,到中国首列载人磁悬浮列车示范线的成功投产;从我国各城市地铁的设计和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的建设;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正在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些成就充满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智慧和心血。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高等院校之一,大力支持中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几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诞生于西南交通大学。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学科、人才、科研三大体系,支持中国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广泛整合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于2000年成功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成为当时全国16所优秀本科教学学校之一。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全面实施了教育部“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以茅以升大学和詹天佑大学为载体,采取“多类型、小批量、灵活培训、快速反应”的培养策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硕士、博士项目持续培养高层次、拔尖的优秀工程师,形成两个体系、六种人才培养模式(4 X和3X);承担了三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轨道交通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编制并发布了《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和《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成为国内第一所正式发布优秀人才培养标准的大学(这两个标准已在80多所大学和40多家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中广泛推广)。重点放在普通教育课程和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的建设上。批准建设一大批国家级优质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就业指导示范课和国家级优质资源共享课;前三个mooch课程是在五大交通大学mooch课程联盟的EWANT平台上推出的,其中《机械设计》成为西方大学的第一个mooch课程。近年来,学校获得了6项国家一级教学成果奖,居四川第一、全国第九位。学校创新和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高质量的创业平台,——“焦大杯”,已经建立起来,统一海峡两岸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全国高校行列,并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先进研究与实践单位”称号。七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批准,居全国首位。在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学生竞赛中,研究生在“高速铁路运营的限制因素”模块中与麻省理工学院和柏林理工大学等竞争对手争夺第一名,这是中国学生历年来的最佳成绩。本科生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大学生研究与培训计划(SRTP)、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以及校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多年来,奖项的总数和水平一直是四川大学中最高的。2013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70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8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40项。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刘从智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这是该校学生第二次获得此殊荣。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邱忠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飞行奖。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成效显著。它与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66所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国际铁路联盟、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慕尼黑技术大学等。它是“中国-美国1 2 1”、“中国-法国4 4”和“中国-欧盟精英大学联盟”中国项目的成员之一。它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共研究生项目”的签约机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涵盖所有年级和水平的学生。2013年,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682名国际学生来到该大学学习,其中187名是轨道交通专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它与瑞典卡尔斯泰德大学合作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并在四川大学建立了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它还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建立西南交通大学 依托自身优势和传统学科,学校已建成近3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以国家轨道交通实验室(待建)、国家牵引动力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及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程实验室、国家和地方综合交通智能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和地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六大国家平台”为代表。学校实现了土木工程、机械、电力、交通、测绘等传统优势学科国家平台的全覆盖。其中,国家轨道交通实验室(待建)已于2004年由西南交通大学申请建设。原铁道部投资3亿元,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筹集1.2亿元。它于2011年正式开放,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大学国家实验室。这些是世界上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基地,必将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科学发展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平台支撑。学校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铁路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弓网关系、流固耦合关系、轮轨关系、列车线桥等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我们主持的京津城际铁路综合科学试验是我国第一次从大系统角度进行的高速铁路综合科学试验,为科学评价我国高速列车、确保武广、郑线正常运行和京沪高速铁路运营提供了重要保障。承担了京沪高速铁路的主要基础研究课题,为京沪高速铁路的区域沉降、路桥过渡段、京沪景观设计、京沪试验段的科研试验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对高速列车的科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组的资助,还获得了——“高速列车运行安全关键科技问题研究”创新组,这是我国高校机械领域的第一个国家创新组。该系统以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行为为切入点,对高速列车轮轨和弓网的动力学行为、关键材料的失效规律和机理、流固耦合、脱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获得轨道交通领域首个“973”项目“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关键基础问题研究”——。他全面参与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制定的——“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并领导基础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新一代高速列车A380的开发。此外,它还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赢得了下一代铁路的第一个“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同相供电装置。“客运专线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列车运行图系统”、“客票信息安全系统”等一系列成果支撑了我国铁路的发展。研发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技术”、“高速道岔技术”、“高铁精密测量技术”和CRH380新一代高速列车已成为中国“走出去”高速铁路的主要品牌 学校不断加强服务行业和服务场所。与京沪高速铁路、华南铁路、华北铁路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与神华集团建立了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关系,并与国际铁路联盟、卡特彼勒、罗克韦尔、四川省政策研究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唐山、常州、成都、宜宾、资阳等政府、企业、机构和地区开展了战略合作。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重型机车车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和四川航空发动机产业联盟的成员。学校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新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与四川轨道交通行业单位共同组建了“四川轨道交通行业技术研究所”,成为四川省首批试点工业技术研究所之一。第一个汽车零部件和注塑机行业价值链协调平台建立。规划了成都、四川省遂宁国家物流示范城市等30多个物流产业园,主持制定了《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成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成都、广州、深圳、昆明等城市的地铁已经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范。该系统已在广州和成都的地铁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产业集团连续11年获得四川省学校产品综合评价一等奖。在2012年教育部年度评估中,校办产业首次被评为A级,并进入全国前八名。北京、唐山、常州和深圳先后成立了四个研究所,由北向南延伸,覆盖京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西南交通大学双流高科技研究所”和“西南交通大学科技产业双流园区”正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建设。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意志,与国家战略相联系。作为副组长,该单位将继续为西藏大学提供对口支援。在推动西藏大学工科院校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将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采用“1.21”联合培养模式,与西藏大学联合培养“信得过、能留、能胜任、有足够后劲”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与西藏大学共同创办的“西藏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学院”正式挂牌,全国首创的“1 2 1”联合培养模式得到示范和推广。于同志亲笔批示和建议的援藏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2013年12月,学校与《光明日报》共同成功举办“中国高铁走向全球战略高峰论坛”,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不断加强文化和软实力建设,营造优质教育环境。学校图书馆是四川省第一批重点保护古籍。图书馆最早的藏书是《禹贡锥止》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的藏书,以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光绪皇帝于1908年赠送给学校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为纪念1933年土木工程系成员颜楷、张伟、林通化、刘辉贤,学校相继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在西浦校区树立了院士铜像。学校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大学,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正在大力推进“人才强校”的主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弘文鼓励教学,建巢吸引人才,招募人才,培育科学,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学术场所,展示高等院校的科技创造力、学术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决心为实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突出贡献、事业常青”的宏伟梦想而奋斗。 录取条例 注册简讯